网上有关“碑廓镇的所辖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碑廓镇的所辖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镇有64个行政村。
碑廓镇中心碑廓建村于后汉时期。刘秀率兵南征,路经此地收马武从军。因马武作战非常勇敢,屡立战功,后官封三军总督之职。马武牺牲后,刘秀念其功勋昭著,随赐金顶玉葬,墓前竖五幢龙头碑,名曰御碑,坟墓中棺材系棺套榔,叫棺阁,又叫棺廓,并派专人于此地看守。看坟人都用皇家之资,种皇家之地,后人户增多,就以坟前“碑”为名,以“棺廓”的廓为号,定村名为“碑廓”。1948年分出碑廓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碑廓四个村又可统一称为”碑廓街“。
碑廓一村 2003年有340户,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董、王等。
碑廓二村 2003年有317户,114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李、相、胡等。
碑廓三村 2003年有401户,1242口人。主要姓氏有牟、王、郭、丁等。
碑廓四村 2003年有310户,8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马等。
南张家庄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因该村以北6公里处有一张家庄,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74户,5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牟等。
南袁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5公里、圣公山东南2公里处。春秋战国时期,因袁氏建村,取名袁家庄,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45户,45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袁等。
张家店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4公里处。建村于宋朝,因此地有一条从岚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曾有张氏在道旁开店,名曰“张家店”,后形成村庄,故名。2003年有150户,4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赵、王、丁等。
向阳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4.5公里处。明末,此地有一条由岚山通往沂水的西北向大路,故定村名西北路。1967年更今名。2003年有140户,47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王、宋、陈等。
北张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5.5公里处。明朝万历年间,张家店子张氏到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因该村南6公里处有一张家庄,故名。2003年有207户,72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沙、卢、相等。
火石顶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有李姓人家居住,后有袁家庄魏姓人家迁来定居。火石顶因出石英石,石英石可用来取火,又叫“火石”而得名。2003年有75户,231口人。主要姓氏有魏、李、潘等。
辛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公里处。清乾隆年间,袁家庄魏氏到此定居耕种,立村为新庄子,后演写成辛庄子。2003年有138户,430口人。主要姓氏魏。
费家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清康熙年间,费氏由秦楼街道费家河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60户,884口人。主要姓氏有刘、丁、费、许等。(纠错:一、费家河属于城关街道而非秦楼街道;二、该村费氏迁自东关“桥东头”今城关五村,近支有去东海县曲阳乡曹庄及分支费岭村。费鸿斗)
大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2.5公里处。元末建村,原名“来康店”。明洪武年间,东海人氏迁此定居,因地处平湖而得名。2003年有342户,1095口人。主要姓氏有魏、于、马、厉等。
小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1公里处。明末建村,原名白家楼。清咸丰年间,秦氏六世祖秦子俊由涛雒上元迁此定居,随大湖取名小湖。2003年有330户,118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徐、秦、王等。
马家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南马家岭马文轩来此定居,以烧窑为主,后人户增多,故名。2003年有90户,305口人。主要姓氏有马、郭、赵等。
曹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曹氏由日照城迁此定居,坐落岭上,故名。2003年有73户,213口人。主要姓氏有曹、相、吴等。
曹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曹氏由日照城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6户,252口人。主要姓氏有曹、魏、陈等。
石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石姓人家由日照城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40户,425口人。主要姓氏有石、殷、唐、张等。
西秋齐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因此地秋荠(枳)丛生,故名秋荠园,后演变成秋齐园。1959年分村,以村中南北流向小河为界,村庄居河西,称西秋齐园。2003年有75户,26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刘、张等。
东秋齐园村 1959年,由秋齐园分村,村庄居河东,称为东秋齐园。2003年有80户,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刘、张等。
西辛兴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3.5公里处。东汉时期建村,定名为“新兴庄”,后改叫“西新兴”,演写成“西辛兴”。2003年有357户,108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姜、董、王等。
东辛兴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后有乔、李等姓氏相继迁来,建村“东新兴”,后演写成“东辛兴”。2003年有410户,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乔、李等。
下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约3.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胡氏由江苏东海县迁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下湖因地形地势得名。2003年有150户,520口人。主要姓氏有于、李、胡等。
山西头村 位于碑廓镇西北端。明洪武年间,胡氏从江苏东海县迁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上胡因建村于鸡冠山西头而得名。2003年有423户,1420口人。主要姓氏有胡、朱、张等。
林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7.5公里处。建村于汉朝。明洪武十五年,林氏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0户,24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于、李等。
林家坊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汉建武年间,林氏建村,因此地有一条岚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林氏在此道旁开设一店,称“坊子”,故名。2003年有76户,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董、张等。
西杨家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6.5公里处。建村于元朝元统二年,原名雹齐村。清嘉庆年间改称杨家庄子,因东10公里处有一杨家庄,故名。2003年有183户,600口人。主要姓氏有杨、李、孙、王等。
卫东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清初建村,原名鸭子河,又叫扁嘴河。1966年更名卫东村。2003年有130户,420口人。主要姓氏有徐、李等。
于家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正西6公里处。明初建村,原名蔡家庄,后称田家庄、田家楼。清嘉庆年间,于氏从莒南县迁此当佃户。光绪年间,于姓居多,故更今名。2003年有80户,260口人。主要姓氏有于、陈、王等。
大朱曹一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以东4公里处。明洪武年间为安东卫屯地,朱、曹两姓人氏逃荒至此定居,取名朱曹屯。因河南有一村随朱曹定名,后更名大朱曹村。1948年划出大朱曹一村。2003年有455户,15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牟、赵、崔、梁等。
大朱曹二村 1948年由朱曹划出大朱曹二村。2003年有440户,1490口人。主要姓氏有窦、丰、杨、王等。
和平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建村,原名朱曹岭。1949年值新中国成立,取和平安乐之意,故名。2003年有120户,392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秦、崔等。
付家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付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17户,607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付、胡、贾等。
二朱曹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5.5公里处。元朝建村,原名佐家宅子。元末明初,战争频繁,瘟疫流行,人剩无几。明洪武年间,崔氏、于氏迁此定居,随河北岸朱曹村定今名。2003年有794户,2320口人。主要姓氏有秦、于、王、孙、崔等。
张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明嘉靖年间,张氏、于氏分别从日照城和二朱曹村迁此定居,立村于家岭、张家岭,1940年并村,称今名。2003年有160户,478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孙、于、张等。
郁家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郁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3户,1118口人。主要姓氏有魏、郁、宋、张等。
凤凰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岳家村有岳姓在此看林,称为岳家村西南岭,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10户,360口人。主要姓氏有岳、张、魏、徐等。
三朱曹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建村,原名李家潭崖。嘉靖年间,秦氏一支从朱曹迁来,在其东边建村,定名。1948年李家潭崖归三朱曹所辖。2003年有258户,836口人。主要姓氏有秦、王、马、谭等。
杨家洼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5公里处。明末清初,此处原属杨氏养马场,三面为岭,地势低洼,故名。2003年有140户,430口人。主要姓氏杨。
谢家荒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明末清初,谢氏带兵丁在此为安东卫营放马,后卫城失陷,谢氏就地定居,故名。2003年有73户,263口人。主要姓氏有孙、魏、牟、宋等。
岳家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岳氏由莒南岳家庄逃荒至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22户,381口人。主要姓氏有岳、王、张、卢等。
小河口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明末,董氏由碑廓集后坦园迁此。2003年有110户,339口人。主要姓氏有董、丁、陈等。
大河口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元朝高氏于河西建村,名高家崖头。明洪武年间,张氏从江苏东海迁此,于河东立村张家斗沟。后山洪暴发,河沟淤平,二村合一,以地处两沟交叉点,定村名河口,明崇祯年间,更今名。2003年有155户,5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曹、陈、唐等。
宋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6.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宋氏第十三世祖宋涞清从涛雒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37户,43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张、靳、魏等。
隋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4.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隋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岭上因其北面有卢家夼子,东面又有吴家夼子,随定名为隋家夼子,后更今名。2003年有123户,420口人。主要姓氏有隋、张等。
甫田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甫氏、田氏两姓在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60户,525口人。主要姓氏有陈、郑、吕等。
小滕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滕氏由滕家村迁此定居,取名滕家庄。1952年分成两个村,后面的叫小滕家庄。2003年有74户,222口人。主要姓氏有滕、熊、陈、李等。
大滕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1952年从滕家庄分出定今名。2003年有146户,416口人。主要姓氏有滕、刘、王、赵等。
宋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原属宋家庄居民点,名叫乱沟,又叫塔山。1953年从宋家庄分出,定名宋家岭。2003年有112户,38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吕、张、马等。
玉峰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原属宋家庄大队,座落于山岭,村西有一深沟,名叫山峪。1944年与宋家庄分村时,以秦洪郁、孟伯峰、相同岭三人名字末字取村名“郁峰岭”,后演写成玉峰岭。2003年有124户,3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孙、相、王等。
王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始祖由东海县怀堂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5户,1088口人。主要姓氏有王、相等。
丁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明初,徐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建村徐家庄。清顺治年间,丁氏由丁家楼迁居幽尔崮山前建丁家庄。1942年徐家庄与丁家庄并村,称今名。2003年有370户,1200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徐、胡、李等。
中杨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杨氏五世祖由刘家寨逃荒来此定居,定名杨家庄,因西边有一杨家庄,后更今名。2003年有68户,202口人。主要姓氏有杨、马等。
前水沟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方向6公里处。西汉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此地因柿树成林,村后有沟,定名柿树沟。后因山洪冲刷,树毁沟宽,柿树沟改为水沟,后改成前水沟。2003年有153户,456口人,现有人口近六百人。主要姓氏有王、秦、马,其他有乔、张、李、刘等。
后水沟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陶、魏两家逃荒至此,在柿沟北面定居,故随柿沟起名后柿沟,后演变成后水沟。2003年有238户,80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张、王、谷等。
王家庄东山村 位于王家庄以北3公里处。明末,王氏始祖迁至王家庄,后由王家庄搬来几户在此看山场,一直属王家庄管辖。因地处王家庄东边山上,1955年分村,故名。2003年有115户,405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丁、孙、庄等。
西集后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2公里处。明洪武四年,董氏由海州迁此定居,原名西坦园村。因处碑廓大集后西边,更今名。2003年有297户,971口人。主要姓氏有董、孙、胡等。
东集后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1.5公里处,原名东坦园村。因处碑廓大集后东边,更今名。2003年有202户,575口人。主要姓氏有董、王、冷等。
南马家岭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碑廓街马氏部分土地分布于绣针河南岸岭上,祖坟也在此岭。后马氏兄弟三人中有二人迁至河南岭上定居,取名马家林,后称马家岭。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200户,595口人。主要姓氏有马、贾、徐等。
徐家林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清道光年间,田家寨徐氏的祖坟用于此地,后徐氏兄弟分家,其两兄弟分得祖坟周围土地,为耕种方便,便从田家寨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4户,214口人。主要姓氏为徐。
小司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司伟由东海迁此定居,后来又从大司官庄迁来一部分人,人户增多,随大司官庄定今名。2003年有280户,870口人。主要姓氏有司、邰等。
大司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1公里处。元朝建村,原名申家庄,村内有申、司、邰、史、雷、欧六大家族。元朝期间,申氏、司氏发生殴斗,官司打到济南府,司氏打赢,申氏迁出,申家庄更今名。2003年有606户,1903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司、王、李等。
田家寨一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5公里。西汉时期建村,原名田家庄,后发展为田家镇,唐朝时改名田家寨。1948年分划出田家寨一村。2003年有450户,1376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张、苏等。
田家寨二村 1948年从田家寨分出。2003年有474户,147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魏、徐、张、王等
大坑村 东西村 黄坞村 美丘村 葛田村 曹岭村 桐山村 高山村 古岭坑村 下济村 中济村 陈边村 黄源底村 上济村 湖头村 仙庄村 龙济村 良官田村 崔上村 朱黄村 双坞村 姚村村 双沈村 洋垄村 双溪村 台湖村 李村村
关于“碑廓镇的所辖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书白”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碑廓镇的所辖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碑廓镇的所辖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全镇有64个行政村。碑...
文章不错《碑廓镇的所辖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