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有哪些名人?

网上有关“宁国有哪些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宁国有哪些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宁国历史名人介绍

宗 杲

宗杲(1089一1163),南宋高僧,为禅宗参话头之始。俗姓奚,父名奚介。宋元佑四年(1089)农历正月初六出生于宁国县东桥头村。十三岁削发为僧,先后在宁国东乡惠云寺和宣州景德寺当僧徒,以其佛力超群,声名远著,得到当朝翰林学士张商英赞赏,崇宁三年(1104)誉为“英爽衲子”,取名“妙喜”。宣和六年(1124)赴汴州(今开封)参谒著名禅师园悟克勤,禅师以隐语“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表示欢迎,宗杲豁然领悟,倍受青睐,乃与禅师分坐讲法,以雄辩闻名于世。资政殿学士吕好问称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赞为“佛日”。绍兴七年(1137),宗杲居浙江径山能仁寺,前往参谒僧人达3 000之众,声势居当时佛教各派之首。绍兴十一年,因不满秦桧和议政策,被诬与礼部侍郎张九成同谋反道,以“谤讪朝政”罪名被剥夺僧服,充军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十五年后恢复僧服,仍返浙江阿育王山、径山等地讲法。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赐名“大慧禅师”,亲笔题写“妙喜庵”匾额。宗杲佛学著作甚多,除流传较广的《正法眼藏》、《临济正宗记》外,僧徒集其法语三十卷编为《大慧禅师语录》。圆寂后谥“普觉”,塔名“宝光”。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并铸铁佛像供奉。

吴柔胜

吴柔胜(1154~1224),字胜之,宁国云梯人,少时曾游宣城郡学,从父攻读“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登淳熙八年(1181)进士。初任太学博士,以朱熹《四书集注》与诸生讲学。先后出任都昌县主簿,嘉兴府教授。绍熙四年(1193),奸臣韩仛胄专权,立伪学排斥异己,柔胜涉嫌“庆元党案”,被逐十余年,后启任赣县尉。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升国子正,出知随州,筑随州、枣阳二城,建“忠勇军”以防外寇北犯,使安陆、沔阳(今陕西勉县)以南成为内地。后调任湖北运判兼鄂州(今武昌)知州,时遭大灾,柔胜推行荒政,使众多灾民安度饥荒,以功勋卓著改授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旋升直华文阁,授秘阁修撰。著有《宗泽行实》十卷,卒后谥“正肃”。

吴 渊

吴渊(1190~1257),字道父,号退庵,柔胜第三子。嘉定七年(1214)进士。初任浙江建德县主簿,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后提任工、兵、户部侍郎和镇江知府、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知州等职,时因“两淮”灾情严重,流入太平州灾民40多万,吴渊采取各种安抚措施,使灾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提任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兵部尚书兼平江知府。任内仍以荒政著称,三次拯救灾民127万多人。以功进端明殿学士,授江东安抚使和建康知府兼行宫留守。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对南宋反戈相击,吴渊在司空山、燕家山、金刚台建立三大守卫营和22个小型营寨,配武装互相接应,“有警参战,无警务农”。制订兴利除弊25条措施。授资政殿大学士,相继封为“金陵侯”、“庄敏公”。宝佑三年(1255)拜观文殿学士兼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和京湖屯田大使,调兵2万支援四川,大战白河、沮河、玉泉一带,击败元将汪惟立部。宝 佑五年提任参知政事。逝世后谥“少师”。著有《易解》、《退庵文集》、《庄敏奏议》等。清人所辑《词综》收其部分作品。

吴 潜

吴潜(1196~1262),号履斋,字毅夫(《宋史》列传有记)。庆元二年(1196)出生于宁国县东乡云梯村,柔胜季子。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为科举时期宁国县第一个状元。时有民谣:“水打北庙园,宁国出状元”。宋宁宗赵扩诰敕在宁国县城儒学东(今县邮电局东侧)立“状元坊”旌表。及第后,先后授任承事郎、镇东军、广德军判官、秘书省正字、嘉兴府通判、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等职。绍定四年(1231),都城社稷不宁,民生国是受扰,吴潜上疏宋理宗赵昀,阐述致乱原因和防范措施,要求朝廷“收召贤哲,选用忠良,贪残者屏,回邪者斥,怀奸党贼者诛,贾怨祸国者黜。”兼致书右丞相吏弥远论述“格君心,节奉给,抚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六条治国之本。端平元年(1234),理宗诏吴潜进谏朝政,潜针对时弊陈述九条决策,对挽救南宋危局起到积极作用。淳佑十一年(1251),提任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三年(1255),授沿海制置大使兼庆元知府。开庆元年(1259)封“崇国公”,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帝王累诏进谏,吴潜慷慨陈词,以“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相谏,深得赞许,提任左丞相,进封“庆国公”、“许国公”。景定二年(1261),元军逼近,国事岌岌可危,吴潜敦促帝王“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贻善类之祸。”时吴潜年近七十仍表示“捐躯致命,所不敢辞”。后为立太子事与帝王意见相左,触怒帝王,被贬谪安置于四川西昌和广东化州、循州等地。吴潜晚年身陷逆境,老病交瘁,仍忧国忧民。景定三年(1262)卒于循州(今广东惠阳县)。德佑元年(1275),恭帝赵 念其生前竭尽孤忠,诏令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原官,赠谥“少师”。著有《履斋诗余》存世。

饶虎臣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沙埠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将作主簿,差知徽州,升著作郎兼代理右司郎官。旋又调任兵部郎官兼代理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后调司农少卿兼左司和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继调司农卿直龙图阁、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点刑狱。宝佑六年(1258)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1259),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

饶虎臣从政清廉,体念民瘼。任建康知府时,大雨弥旬,洪水泛滥,他大力推行荒政,调遣官吏深入赈灾,救活灾民数万人。他勤心庶务,厉行节约,蠲免苛捐杂税,使府库积金50余万两。在任福建转运判官时,鉴于农民负担沉重,同情农民疾苦,赋《劝农诗》8首教育农民,其一云:“便幸田中尽是禾,纳官还债也无多,若能俭用家常足,免得登门更问他。”

饶虎臣虽为封建王朝的一位正直之士,却不为权臣所容,景定元年(1260),殿中侍御吏给予弹劾罢官,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德佑元年(1275)礼部侍郎王应麟、右史徐守仁奏请朝廷予以追复原官,以资政殿学士爵位辞官归居。虎臣毕生清廉,身无余资,逝世后竟变卖生前朝中赐品作简要丧葬之需。

葛福生

葛福生,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武将,县东矶山人,生卒年不详。为人慷慨乐善,大义凛然,遇事不为人欺,直声振于郡县,为明太祖大将康茂才赏识,收为门生,授以武艺。后至南京为康茂才幕宾。旋奉太祖诏征云南,功勋卓著,提升为千夫长(统帅2 500人的武官),倍受朝廷重用,征讨之计,每用其策,后论封爵,以福生为云南卫指挥使,朝野咸颂其德。

洪 秉

洪秉,字叔亮,东岸人,生卒年不详。为人刚毅卓识。明洪武年间应求贤诏,任湖北都司断事,继升登州卫。永乐二年(1404)车驾过海征辽,洪秉分管御舰,以功升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为官清正,不阿权贵,指陈弊政。后以边扰议迁金陵,洪秉大力支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今北京),朝议从之。提升为江西布政兼摄学校,威望振于郡县。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丰(今河南兰考)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等并称明朝“前七子”。著有《雅术》、《慎言》、《王氏家藏记》等(《明史》有传)。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廷相以言事犯上,谪任宁国知县,以刚正博雅为时称颂。在宁国问政年余,百度兴举,尤能体念民瘼,为民解忧,宁国人民对其有“去后思”之誉。王廷相诗文并茂,政事之余,常以饱满热情,讴歌宁国壮丽山河。撰有《县斋闲居》、《港口舟行》、《河沥溪头伐鼓声》、《出城》和《守孔夫关赠朱生廷议歌》等。其《出城》诗云:

双溪活活夹城流,城外千峰吴塞秋。

耕敛几番躬省视,江山待我独来游。

漆园傲吏岂真达,锦里先生太剧愁。

小队乘闲入云去,石门瀑阁胜蓬州。

朱一柏

朱一柏,字应真,宁国云梯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出任浙江嵊县知县,以政绩斐然,推循良第一,升广信府同知。海寇入犯时,一柏躬先士卒奋力捕逐,调任长芦盐运同知,旋任广西庆远府知府。所至,以廉洁称道。后以刚正与权贵相忤被罢官。著有《考亭遗训》、《落花溪荒径》行世。

屠羲英

屠羲英,字淳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生卒年不详。初任户部主事,祠祭郎中,浙江提学,以刚正清廉见称,为首辅张居正所赏识。万历初,居正当国,荐升南京光禄卿改太常转祭酒。居正移书曰:“公督学浙中,屹然执宪不可夺,今在胄监,亦当如督学时,毋长诸生傲僻也。”羲英秉公任事,清吏治,抑浮华,绝干请,贵要投书一概置之不理,常曰:“官可一日便弃,学不可一日不讲”。训饬有条,士风大振,被誉为“陈敬宗后一人而已”。(陈系永乐~万历年间蜚声十一代的庶吉士、翰林侍讲)。居正因之倍加赞赏,向朝廷荐书曰:“屠羲英不愧为士林模楷,当令久掌成均。”得到万历帝明神宗青眸,御书“春风化雨,蔚为人宗”八字相赐。旋以病致仕归里,构学舍山居读书。嗣以朝政日腐,群臣交荐敦其回朝,以病老不复出,未久病逝。朝中赐以厚葬,赠刑部侍郎。

仙克谨

仙克谨(1562~1642),字仲恒,号倔如,仙霞乡仙家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隆平(今河北省隆尧县)、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知县,朝官部曹,兵部职方司郎中,山西兵备道副使,巡抚山西副都御使。在任隆平知县时,县境大旱,他在大力发动民众抗旱救灾的同时,捐献个人薪俸掘井720口,解决干涸农田水源,民称其井为“仙井”。调离隆平时,百姓依依惜别,塞道而泣。任建安知县时,水患频仍,生民遭灾,仙克谨大兴水利建设,变水患为水利,灾区深受其惠。出任山西兵备副道使,边防紧张,他竭力加强防范措施,使来犯之敌五载不敢犯境,得到明熹宗朱由校赏识。崇祯元年(1628),朝廷下《玺书》赐与巡抚山西副都御史,提督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采取适宜决策,加强边防建设。编著《三晋奏议》,阐述治边之策,受到朝廷重视。后以病辞官,崇祯帝朱由检再三挽留,力辞不就。崇祯五年秋,帝念前勋,又召复位。仙以病老相辞,隐居故里,筑室溪上,闭户著书,自号“声溪主人”。撰有《三晋奏议》、《中边图制考》、《筹边必览》、《声溪药言》、《淮南鸿烈补注》、《鹦言集》、《思居草》、《备云要程》等。

黄一腾

黄一腾(156l~1623),字仲升,号问瞿,东岸乡大黄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历任河北完县、江西南昌知县,礼部仪制司主事,长芦运判,浙江司郎中,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山东布政司参议兼佥事。登第之初,观政兵部,上《武备十议》,获朝廷赞许。万历二十九年,任完县知县时,盗贼纷起,民无宁日,黄一腾力整社会治安,二月后地方安靖。万历三十一年,调任南昌知县,有税官潘相穷凶极恶,鱼肉百姓。黄一腾不畏强暴,上任后“断然削其杂役,释其狱囚,折其威焰。”南昌官民感恩戴德,立“怀德祠”以示敬仰。万历三十八年,黄一腾起任南京户部主事,时值商业萧条,经济不振,他采取得力措施鼎新革故,使经济、民生迅速好转,水陆之众,同声欢呼:“自有榷使以来未之有也。”万历四十三年,朝官结党纷争,黄一腾亲拟《揭帖》进谏神宗朱翊钧,谏曰:“皇上亲奸佞,远贤臣,势必自贻伊戚,后患无穷。”后以朝政日非,辞官归里,读书于山门洞瞿硎故址。连遭父母丧,守孝三年后回朝,未几病逝。著有《诸儒语要》、《南州政略》、《武林改弦录》、《南昌学田记》等。

周赟

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胡乐乡人。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开科取士,他考中举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太平军入境宁国,他曾参与地方团练与之对峙。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里,翌年六月病逝。

周赟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将固有的汉字四声增分为六声,即取平、去两声字横列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六字为六声。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亲手书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礼部右侍郎安徽学政邵汴生赐《六声堂》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周赟还精通书画、篆刻,正、草、隶、篆均有造诣,且创用竹签蘸墨书写,生平藏书画作品近万件。

周赟反对封建礼教和溺婴、缠足,多次以稿酬捐资办保婴堂、保赤堂和育婴堂。撰《小脚十害歌》唤醒民众。在调离青阳县时,百姓赠与“万民伞”,周赟赋诗谢绝:“儒官未是宰官身,岂有恩膏到万民。他日还山须戴笠,敢将大盖吓乡亲。”

周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著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诗韵集》、《说文说》、《观象祛疑》、《有极图经解》、《六声堂读书要诀》、《山门诗史》。还先后编纂宿松、青阳、宁国县志和《九华山志》等。

因为字数限制的关系,没法全发上来,请提问者自己到这个网站去看看:

三位,分别是孝端文皇后、孝惠章皇后、废后。

1、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后。

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姑姑。清朝首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册封)。首位皇太后。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逐渐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哲哲也因蒙古受到重视,地位逐渐上升,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中宫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为母后皇太后,无徽号。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葬清昭陵。全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2、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清世祖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之侄孙,一妹淑惠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孝陵之东(孝东陵),祔太庙。全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选察罕(孝庄二哥)孙,孝庄文皇后之侄孙女入宫,册为妃;六月,继立为世祖的皇后。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即位后,与生母孝康章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十二月丙戌崩,年七十七岁。有清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

3、废后

孟古青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草原上最美丽的公主,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是她的父亲,尊贵的孝庄太后是她的姑姑,大清的皇帝顺治帝是她的表哥(弟)。

要美貌有美貌,要家世有家世,要身份有身份,如此不凡的公主,自然是要嫁给这世上最尊贵的男人的。于是她嫁给了顺治帝福临,成了大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后。

孟古青与顺治帝的年纪相仿,成婚时他们大约都在十三四岁上下。本来这是一个亲上加亲的婚姻,从政治的角度上讲利大于弊,但是婚姻不能只讲理性层面,也不能忽略感性层面。

顺治帝一怒之下,就宣布废后,根本不顾孝庄太后和朝臣的强烈反对,以志趣不合为由,废去孟古青皇后之位,降为静妃。此后,大清皇室的史籍中就没有再提到孟古青这个人。

扩展资料:

博尔济吉特氏还有三人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1、孝庄文皇后

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

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

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也无愧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2、义皇后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生,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卒,年四十。

她是多尔衮的元配大福晋。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是睿忠亲王多尔衮的妃子,谥号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吉桑阿尔寨)台吉之女,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孙女。是孝端文皇后的从侄女,孝庄文皇后的从姐(她俩的祖父是兄弟)。

3、孝静成皇后

孝静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追封三等承恩公花良阿之女,清文宗咸丰帝养母,议政王? 、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生母。

先祖在清朝开国之初入满洲正蓝旗,孝静成皇后去世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咸丰帝即位之后,尊其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绮春园寿康宫,遵照皇太后礼遇奉养,咸丰五年,晋尊为康慈皇太后。

咸丰五年七月初一,康慈皇贵太妃病笃时,咸丰帝感其养育之恩,下诏晋尊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康慈皇太后薨逝,葬于慕东陵,谥号: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

百度百科——清朝皇后

关于“宁国有哪些名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小夏兰吖的头像
    小夏兰吖 2025年08月1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小夏兰吖”

  • 小夏兰吖
    小夏兰吖 2025年08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宁国有哪些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宁国有哪些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宁国历史名人介绍宗...

  • 小夏兰吖
    用户081401 2025年08月14日

    文章不错《宁国有哪些名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