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指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集体。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对国君的政治尊重, 学术方式,在道和国君之间旋转。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人。士是只有在中国古代才有的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英社会群体。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
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种种历史机缘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产生:
周朝政治文化主要为乐师和史官。经过长期演变,在战国时期,乐师变成了儒生,史官变成了吏,这两个代表儒家和法家的群体长期存在这尖锐的矛盾。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坚守法治,专用文吏也就是刀笔吏。
曾经秦始皇也想过兼用儒法两家,甚至给了儒家以优厚的待遇,可是儒家顽固不化,一心要复古制。秦始皇终其耐心也没有完成儒家法家的融合。儒家遭到了严重打击,秦帝国不久也以灭亡而告终。
之后汉高祖建立了大汉帝国,因为刘邦对儒家不甚喜欢,因此儒家在汉初也没有得到重用,此时的帝国统治阶层依旧是秦时所用的文吏。
直到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儒家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自此汉帝国的政治体系为儒法兼用,外儒内法。可即便这样,儒法冲突依旧激烈,这体现在西汉政治的方方面面,比如盐铁论上儒法斗争的短兵相接。
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的横空出世,他立志做一个大儒,精心修习儒家诗书礼乐,在他当政之后,文吏彻底成为帝国的陪衬,儒生成为了帝国的核心。这时他们终于可以去创造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理想化的王国了,而王莽新政实际上就是汉儒长期复古改制的产物。
而最终,儒家梦想中的新政结果就是帝国崩溃、哀鸿遍野、战乱四起。最终新莽政权也以极快的速度走向灭亡。东汉时期,帝国的统治阶层又变成了重文吏而轻儒生。儒生阶层痛定思痛彻底反思,之后直到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儒生文吏化,文吏儒生化。
此时的儒生和文吏基本达到了融合继而形成了后来的士大夫阶层。直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也由原来的分途择选变成了只看经学不看文法了,当然前提是儒生文吏化。
从原来的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到后来的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几百年的融合之路,真可谓长路漫漫啊。
秦和新莽的灭亡切实的证明了儒法的缺一不可。儒法注定要从分化冲突走向融合。官员也要高学历,学者也可走仕途,这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士大夫体系。
百度百科-士人
百度百科-士大夫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简介
1、简介作者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人。生于清乾隆30年,卒年不详。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三冠之家",后习幕经商,后来又以卖画为生,浪迹四海。嘉庆十三年(1808),经友人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正使齐鲲的幕客,渡海参加了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在琉球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书中记叙了他和妻子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名地的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童稚 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癞虾蟆lài há ma
怡然yí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4、掌握下列多音词。
虾 :A xiā 兴:A xīng
B há B xìng
5、辨析形似字:
毫háo 拟nǐ 怡yí 砾lì
豪háo 似sì 贻yí 烁shuò
shì 殆dài 铄shuò
6、一词多义。
之 A 助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B 代词。“昂首观之”
为 A 表被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当作。“以丛草为林”
以 A 用。“徐喷以烟”
B 把。“以虫蚁为兽”
观 A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B 看。“昂首观之”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课文研读。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工笔的艺术技巧,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这三件“趣”事并不是“物”本身有“趣”,而是人赋予了它们灵性,给予了它们生命,于是,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生灵就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亮起来,活起来了。可见“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3、文章的结构。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4):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提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怎样才能产生“物外之趣”?
①眼力强
②爱好观察
③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能发现美,认识美的人。
4、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课文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
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
(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
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
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
《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
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
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
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
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
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
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
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
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是怎样的
清朝人物
中文名:毛奇龄
别名:甡,初晴,大可,齐于
国籍:中国
出生地: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623年(癸亥年)
逝世日期:1716年(丙申年)
职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代表作品:《西河合集》,《诗话》,《词话》,《大学知本图说》等
(历史lishixinzhi.com)毛奇龄生平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毛奇龄著述名录
毛奇龄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志刊误》3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彭评其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毛奇龄藏书故实
博览群籍,蓄书甚富,藏宋元版古籍几十种,每日归来摩挲不忍释手。建藏书楼为“冰香楼”、“友汉居”等。其夫人悍强,夫人有病,而他仍然藏书、校勘不辍。一天,趁他外出之时,夫人说他整天搬弄花花绿绿古书,而不助于米盐生计,一气之下,竟将西河所藏古书付之一炬。藏书印有“西河毛氏藏书之印”、“史官”、“太史氏”、“大可氏”、“文学侍从之臣”、“友汉居藏”、“冰香楼”、“毛甡之印”、“西河季子之印”、“东吴毛子图书”、“简香图书”等。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毛诗续传》、《古今通韵》、《春秋毛氏传》、《经集》、《竟山乐录》、《西河诗话》、《词话》、《四书改错》、《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等数十种,诗赋杂著230余卷,后人编为《西河合集》。《四库全书》收有其著述40余种。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辩证地看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历史上,中原汉文化给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又给中原汉文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之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
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先民一直进行着各自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双方互有影响。
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简写为“CCNGC”,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汉朝之后,历经在北方异族多次入侵与统治,而被鲜卑、蒙古人、满洲人等统治中国的人影响。汉唐时期借由丝路,亦传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汉末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
其流传年代久远,虽然较诸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古文明,约晚一千至两千年才产生,在中国各朝代的统治者虽然由许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华文化却始终延续,所以中华文化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也不能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是一定正确的。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参考资料;中华文化-百度百科
关于“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冬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士人,...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