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羌族
作为炎黄子孙,你知道我们民族的起源吗?炎黄子孙的起源,实际上是来自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重要民族,一个是古老的华夏族,另一个则是古老的羌族。华夏族经过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渐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而古老的羌人经过千百年的分化与融合,一部分融入汉民族,成为了汉民族重要的成员;更多的则是经过逐步分化,成为今天十几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源头,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与古老的羌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还有一部分基本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顽强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依然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形态一直留存到今天,这便是生活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带的当代羌族。羌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每一个脚印一步一步地从上古走来,它远远早于汉族和藏族,是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民族,一个被历史和人们忽视了的东方大族。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赵国首都。史记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专家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区位。邯郸市决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内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有些人所认为的“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说法论证有误,缺乏可靠证据,与古代基本史实和今人研究定论相违。秦国人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首先是西迁的赢姓华夏族,他们自称是黄帝颛顼部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他们和东夷少昊的关系更近,山东省的郯国,河北的赵国都是他们的同族。不管怎样,他们是华夏族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秦人还有一部分是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纳其为民。而秦公灭戎国十二,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此不赘述。
一般来说,信指可相信、可依赖;仰,即指仰望、崇拜、敬畏。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并不一定与宗教挂钩,它也可以是非宗教性的。有一首非常火的情歌就叫“信仰”,歌里唱“爱是一种信仰,让我来到你的身旁”
对于某一理念和价值观的肯定,对人、事、物的追求以及信赖都是信仰的一种形式;
我们为何需要信仰呢?
人生而有信仰之需求,就像人生而需要呼吸一样;信仰对抗的是人生最大的苦难——“不确定性”。
我们从何而来?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充斥着不确定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也各有各的解决方法,哲学、艺术、科学、可以说都是为此而生,可一旦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死亡”来临时,以上的这些方式都显得那么的无力——因为它们只能安放“生之躁动”,无法解决“死之恐惧”,无法解决这种恐惧,人生的底色就是灰暗和悲凉的,越往前走,就越步入绝望,死亡的黑暗将逐渐笼罩所有生之光芒。 放眼望去,仿佛只有专业解决“来生问题”的宗教才是那个令人心安的“最优解”。
不过死亡的黑暗并不一定意味着恐惧,同样可以意味着希望。当一个人迷失在黑夜时一定会想:杳杳冥冥的前方会不会有人能救我呢?
大部分主流宗教所给予的就是这样的承诺,通过诉诸于某种“他者”来完成自身的“救赎”(“他者”即自身之外的一切人、神、或某种决定性存在),佛教则告诉你可以通过践行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来实现自渡——你要信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自己能够救自己。
信仰之于人,就像水之于鱼,信仰之于宗教,好似水之于舟,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佛教也不例外,《华严经》说:“信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教非常强调信的重要性,成佛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信佛”,所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说信为手, 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
信这个字在佛教经论中是有着不同俗世的含义;《广五蕴论》里面对于“信”是这么说的: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
这句话解释了信的对象——业果、四谛、三宝,而前二者又可以归摄在三宝中的法宝中,所以我们信仰的终极对象就是三宝。
窥基大师对信的的解释也差不多: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句话首先解释了信仰三宝的三个位面:信实、信德、信能;
(1)何谓信实──于实深忍”——实是真实,佛陀所宣说的四谛等真实不虚的的道理。我们坚信不疑,三宝的殊胜功德,认定其真实不虚,信佛证菩提、信法是善说、信僧具妙行,并对以上这些有一种深度的认同感,名为信实。
这种深度认同会在内心建立起一种正面的人生信念,能够对治各种烦恼和犹疑。
例如一个农夫在冬天,已预备了种子农具,是因为他相信春天一定会来,他在春天不去踏青赏花而是辛苦的耕种,是因为他相信相信到了秋天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只有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三宝是殊胜庄严的,才能在信仰的光辉下过好这一生。
(2)何谓信德──于德深乐”对三宝的真净功德,有一种深厚的信仰喜悦,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很多佛弟子的生活之所以充满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三宝的功德不够信心所造成的。
(3)何谓信能?──于能深欲”对修证历程和修证结果坚定自己能成就的“信念”,即前文提到的“自己能救自己”。《六祖坛经》云:“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不仅要相信三宝有可以救拔我们出离苦海的功能,更要相信我们能够出离苦海,趋向菩提。
信仰三宝的真实不虚和真净功德强调的其实是“仰”的层面——仰视至高真理和圆满人格;而信仰自己也能领悟真理和完善人格才是信的要义。
“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它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
信以心净为性,而《坛经》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所以信仰佛法僧不是依靠,是回归——回归内心的觉正净,
首先,是皈依三宝,亲近善士。
信仰的建设就好似在精神的荒原中盖一座灯塔,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皈依来打地基,信仰建设就是风雨飘摇难以为继的。
说到皈依,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信佛心诚就好,何必一定要皈依呢?
其实持这种思想的人既不懂得什么叫“皈依”,也不懂得什么叫“学佛”——从字面意义来看,皈依貌似并不等于信佛,但从内涵来讲,其实皈依的修法其实是贯彻学佛始终的。
就像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总纲,三皈依也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无论是声闻乘的行人还是菩萨乘的行人,都是要以“念佛、念法、念僧”作为时时提撕的功夫来做的。
而我们从薄地凡夫到等觉妙觉的修证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三皈依的深化过程,直到我们将自身溶入三宝的无尽功德,最终成就我们自性本具的自性三宝。那你就会“成为佛、宣说法、统领僧”。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对于皈依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先迈出坚定的第一步,如不走第一步,怎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对第二第三步感兴趣,也必须先从第一步开始,不可罔意高远。
很多人对因为皈依的理解粗浅,导致皈依后信仰薄弱;听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听到“皈依法”就想 到经典;听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其实这三种只是住持三宝,佛法僧三宝的真正意趣远不止此。
唯恐后人对三皈产生误解,《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解释皈依三宝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佛就是觉醒、觉悟、证悟阿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确的见解与修行方法;“僧者净也”,僧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一尘不染的菩萨圣僧和证悟的修行人。
所以修行真正的依靠是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我们对於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
轻视形相三宝不仅会造业更是忘恩!
我等薄地凡夫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劝诱,才能忆念回归自性三宝。
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
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
看到出家人的德相,就知道回归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
皈依自性三宝又不忘失形象三宝这才是圆满的皈依。
三宝之中,唯一能与我们互动、做我们善知识的是僧宝,所以三宝之中佛宝最尊贵,法宝最殊胜,僧宝则最为重要,所以皈依后的第一要务就是亲近僧宝,使其成为自己的善知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六祖坛经》不是说:“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吗?现在你怎么让我心外求法?
众所周知,五祖弘忍禅师自传心印以后,就在夜里送六祖慧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我们还在迷沦苦海沉溺邪途时,唯有善知识方能拯拔我们, 善知识是迷悟之间的摆渡人, 悟后固然可以自渡,迷时仍要师渡,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即便上上根器如六祖,也要五祖的点拨才能茅塞顿开契佛心印。
六祖大师开悟后教导徒众时也说: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想要让自己的信仰建设过程得到过来人的指教,就要做到华严经所描述的那样:
其次是听闻正法,生起胜解,法随法行
信的三性:忍、乐、心净,又可分为信的因果与信的体性。《成唯识论》卷六: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
以“胜解”为“信心”生起之“因”是说:我们对于诸法万象的实事(世俗谛)实理(胜义谛)诸佛所弘的正因正果,有了殊胜的了解之后,内心就安住于其上,不会为其他的异学、异见、别解、别行所影响而退失或动摇,此为“忍”。反之,若对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为邪因邪果所引转,甚而被五欲六尘所蒙蔽而心有所改 变,这即表示此人不具“忍”的心力,信心也无从产生。
哥伦布之能发见新大陆,就因为他坚强不屈的信心,而他的信心则来自于他对地圆说和东方有黄金的传说的信任。想要让让信仰的建设更上一层楼,皈依三宝亲近善士后就要开始听闻正法并生起胜解,这一过程按照济群法师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以上这些层次变化是见解上的,信仰最好的证明其实是实践。《坛经》说:“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说:“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所以信仰终究不是可以谈的,因为信仰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是个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的,所以,信仰只是行动,信仰的建设最后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面。
行动就要有体验。很多看起来难以置信的东西当你己感觉到了,你就不得不相信。这种信不是表层的虚幻感觉,而是内心的真实觉受。所以 说来说去,不离依教奉行。讲来讲去,必须解行并重。
如法依教修行,才能掌握佛教的精髓,才是建立信仰的关键。
关于“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项张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羌...
文章不错《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