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明代:
明初,书家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和"二沈"--沈度、沈粲兄弟最为著称。"三宋"中,宋克章草为明人之冠,影响亦最大,代表作有《急就章》、《孙过庭书谱》、《唐宋人诗卷》;而宋璲的篆书、宋广的章草,亦秀出群伦。"二沈"中,沈度楷书为最工,被明太宗誉为"我朝王羲之",行书亦流美脱俗。沈粲则工行草,下笔力度不凡。此外解缙的楷书、草书,李东阳的篆书、行草,均颇可观。
明中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现,使明代书坛略有复兴之象。此三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巨,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代表作有《章草长门赋》、《草书赤壁赋》、《小楷赤壁赋》、小楷《东坡记游卷》、《正德兴宁志稿》等。文征明工小楷,行草法黄庭坚而追晋唐,代表作《跋刘中使帖》、《七言律诗》等。王宠诗书画"三绝",小楷法晋唐,行草书法颜真卿而融众法,气息超拔。 由于明代帝王雅好书法,亦以书艺择仕,加之帖学之风盛行,众皆竟务书札之体,所谓"简牍之美,几越唐宋",至使急于功名者笔墨纤弱,习俗相染,法度式微矣,出现所谓"台阁体"。
晚明,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踵武前贤,真正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于是书风离俗而趋雅,渐归正宗。明末"四大家"--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又有"南董北米"、"北邢南董"之称),崇尚用笔个性。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邢侗书法"二王",参章草,颇有古韵。张瑞图草书下笔峻峭,转折方劲外拓,存隶意而得章草味,极富特色,代表作《醉翁亭记》、《后赤壁赋》等。米万钟擅行草,间用章草笔意。倪元璐草书,用笔险绝,风清骨峻,有烟云之气。黄道周楷书法钟王,参北碑,巧拙并施,行草书笔法离奇,遒密高超。
值得注目的是徐渭,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另外,于谦行楷、徐有贞草书、张弼草书、沈周行书、吴宽行书、邵宝行书、唐寅行书、王守仁草书、文彭行草、王稚登隶书、陈继儒行书、赵宦光篆书、钱士升行书、李流芳行书、左光斗行草、蔡羽行草,亦各自独绝。
2、清代:
书法史称乾隆以前为"帖学期",其后为"碑学期"。学帖之习由来已久,至清,康熙好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好赵孟頫,上行下效,帖学之风炽热矣。初有帖学"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后有张照以及"翁、刘、梁、王"(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虽功力不输,但无甚建树,尤其因科举书法讲究"黑、圆、光",遂形成所谓"馆阁体"。
于帖学之外,碑学的另辟户牖,乃是中国书法史上至为重要的事件。碑学的出现及其迅速兴盛,与时代风气之浸染有关,与碑版实的大批出土和金石文字学、考古学的兴起有关,更与书家学者们的极力鼓吹有关。前有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后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再后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具体而微地剖析碑书之客观价值,既而在书坛上掀起尊碑浪潮,于是,自嘉道而至咸同,书家结社,竟习碑版,又成一种风气。
碑派代表书家甚夥,其中,邓石如篆隶双美、沉着雄厚;伊秉绶隶书面目独特,朴拙敦实;何绍基以颜真卿为本融北碑,碑帖互济,行书最精;赵之谦擅篆隶之法而参北碑,笔法斩截稳健,其行书则是融碑帖于一体之巨擘;沈曾植宗汉章草而用北碑笔法,辗转险奇,欹侧多姿;曾熙、李瑞清号"南北二宗",师法汉隶,用篆意而行笔战掣;吴昌硕师《石鼓》,用笔苍辣,大气淋漓;康有为吸收碑书之宏阔气息,下笔千钧,纵横开张。
此外,若宋曹草书、龚贤行草、周亮工行书、查士标行草、郑簠隶书、王澍楷书、黄慎草书、桂馥隶书、梁巘草书、钱沣楷书、钱坫篆书、冯敏昌行草、孙星衍篆书、包世臣行书、吴熙载篆书、林则徐行书、莫友芝篆书、张裕钊楷书、俞樾行楷、吴大澄篆书、翁同和行书、杨守敬篆书等,亦各有会心。
清代书法除碑学之成就外,还在于书家的个案特征。如王铎的用笔劲健,用墨注重节奏感;傅山的下笔腾转,行气跌宕;朱耷的秃笔行书,浑然干练,中气内敛;"扬州八怪"中金农"漆书",方笔刷涂,孤高冷峻,而郑燮"六分半书",则杂陈诸体,个性明显。
关于“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鲜佳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明代:明初...
文章不错《明清书法以什么见长》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