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荀子 性恶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荀子 性恶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全文翻译: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 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才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那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是很清楚的了。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的作恶一定都是丧失了他们的本性的缘故啊。” 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孟子所谓本性善良,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不离开他的资质而觉得他很好。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那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罢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 善于谈论古代的人,一定对现代有验证;善于谈论天的人,一定对人事有应验。凡是议论,可贵的在于像契券般可核对、像信符般可检验。所以坐着谈论它,站起来就可以部署安排,推广出去就可以实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没有与它相契合的证据及可以验证的凭据,坐着谈论它,站 起来不能部署安排,推广出去不能实行,这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那就会摒除圣明的帝王、取消礼义了;认为人的本性邪恶,那就会拥护圣明的帝王、推崇礼义了。整形器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料;墨线墨斗的出现,是因为有不直的东西;置立君主,彰明礼义,是因为人的本性邪恶。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笔直的木材不依靠整形器就笔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笔直的。弯曲的木材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因为它的本性不直。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圣明帝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善良的标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有人问:“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创造出礼义来啊。” 回答他说:这不对。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那么把粘土制成瓦器难道就是陶器工人的本性么?木工砍削木材而造出器具,那么把木材制成器具难道就是木工的本性么?圣人对于礼义,打个比方来说,也就像陶器工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一样,那么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难道就是人的本性了么?凡是人的本性,圣明的尧、舜和残暴的桀、跖,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有道德的君子和无行的小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如果要把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当作是人的本性吧,那么又为什么要推崇尧、禹,为什么要推崇君子呢?一般说来,人们所以要推崇尧、禹、君子,是因为他们能改变自己的本性,能作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既然这样,圣人对于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也就像陶器工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一样。由此看来,那么积累人为因素而制定成礼义,哪里是人的本性呢?人们所以要鄙视桀、跖、小人,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情欲,习惯于恣肆放荡,以致做出贪图财利争抢掠夺的暴行来。所以人的本性邪恶是很明显的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上天并不是偏袒曾参、闵子骞、孝己而抛弃众人,但是唯独曾参、闵子骞、孝己丰富了孝道的实际内容而成全了孝子的名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竭力奉行礼义的缘故啊。上天并不是偏袒齐国、鲁国的人民而抛弃秦国人,但是在父子之间的礼义、夫妻之间的分别上,秦国人不及齐国、鲁国的孝顺恭敬、严肃有礼,为什么呢?因为秦国人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怠慢礼义的缘故啊,哪里是他们的本性不同呢? “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这话怎么解释呢?” 回答说:一般说来,禹之所以成为禹,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既然这样,仁义法度就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而路上的普通人,也都具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都具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既然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禹也就很明显了。如果认为仁义法度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那么,即使是禹也不能了解仁义法度、不能实行仁义法度了。假如路上的人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吧,那么,路上的人将内不可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不可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现在路上的人都是内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那么,那些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存在于路上的人身上也就很明显的了。现在如果使路上的人用他们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成为禹也就很明显的了。现在如果使路上的人信服道术进行学习,专心致志,思考探索仔细审察,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积累善行而永不停息,那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列了。所以圣人,是一般的人积累善行而达到的。 有人说:“圣人可以通过积累善行而达到,但是一般人都不能积累善行,为什么呢?” 回答说: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互相对调着做,但是他们没有互相对调着做,是因为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啊。所以,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是对的;路上的人都能成为禹,就不一定对了。虽然没有能成为禹,但并不妨害可以成为禹。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是还没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工匠、农夫、商人,未尝不可以互相调换着做事,但是没有能互相调换着做事。由此看来,可以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与可以不可以,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了,他们不可以互相对调也是很清楚的了。 尧问舜说:“人之常情怎么样?” 舜回答说:“人之常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之常情啊!人之常情啊!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 有圣人的智慧,有士君子的智慧,有小人的智慧,有奴仆的智慧。话说得多,但合乎礼义法度,整天谈论他的理由,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它的纲纪法度则始终一致,这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但直截了当而简洁精练,头头是道而有法度,就像用墨线扶持着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他的话奉承讨好,行为却与说的相反,他做事经常后悔,这是小人的智慧。说话快速敏捷但没有法度,技能驳杂,广博而无用,分析问题迅速、遣词造句熟练但无关紧要,不顾是非,不讲曲直,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心愿,这是奴仆的智慧。 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敢。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解脱苟且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心愿:这是下等的勇敢。 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得不到矫正器的矫正,就不会自行平正。齐桓公的葱,齐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曶,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的好剑;但是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凭借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骊、騄 ,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后有鞭子的威胁,再给它们加上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一天跑得到上千里。人即使有了资质的美好,而且脑子善于辨别理解,也一定要寻找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选择德才优良的朋友和他们交往。得到了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那么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得到了德才优良的朋友而和他们交往,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地进入到仁义的境界之中而自己也没有察觉到,这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如果和德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造谣、诡诈说谎,所看到的就是污秽卑鄙、*乱邪恶、贪图财利的行为,自己将受到刑罚杀戮还没有自我意识到,这也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古书上说:“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就看看他的朋友怎么样,不了解自己的君主就看看他身边的人怎么样。”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
深阅读/以严谨、有趣的写作对抗繁杂、虚无的信息流,5000-20000字,介乎网络与图书之间的篇幅。
私人写作/打捞私人记忆,整合个体感官,以细节、表情、声音、神韵留存形象,推演大时代小事件,大社会小人物,大变局小记忆。
尊重视觉/先锋影像、实验画派,当代艺术、前沿设计,全面呈现。
静态/慢一拍,深一度,理性书写,拒绝参与喧嚣,对静态和趋势性的事物情有独钟。
涉笔成趣/个性、力度的文本,舒缓有致的描述,值得私藏的标杆文字。
非虚构/观察、记录、探索昨天与今天,独立而清醒地窥视大众媒体之外的世界。
新青年/这是一本青年智识读物,献给爱阅读,爱思考,爱公共讨论,对美丽的文字心存敬畏,对时代意欲管窥的理想青年。
独特/方形开本,趣味性版式,精挑字体,轻型纸张。
第1期片段
“我革命的时候,现在那些“左愤”还没生出来,或者还穿开裆裤。他们挺革命?那就唱唱“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也上山下乡去吧,别尽在网上唱高调了!”——《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易中天《那时我们唱红歌》。
“第一次采访刘德华,我认真地挤在前面,认真地拍照,无休止地闪光,然后,砰的一声,国产的银燕闪光灯爆了。正想跟别人说声对不起,没想到刘天王指着我的相机开玩笑,你惨了,拍不成啦。”——《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 阙道华《广州从此没了歌坛》。
“农村的祖母依例和父亲同住,也要跟着跌宕起伏,吃着别人未曾尝过的苦头,以愤怒、悲哀、不解、忍受的心情,陪着儿子,在转型的恶浪中浮沉,并以母亲的坚忍,承载一切”。——《白纸黑字》重磅稿件:原台湾《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杨渡《祖母的年代》
1937年8月,傅作义部队参谋长陈炳谦带领父亲来到大同云冈的一个中学校舍,在这里父亲见到了傅作义将军。傅将军问我的父亲:“战争时期,别人都向后方安全地带转移,你这个洋学生为什么反而跑到前方来找工作?”——白纸黑字》重磅稿件:杜玫《父亲的战争》,回忆父亲杜敬之(傅作义私人保健医生)的八年抗战亲历。
“妈妈的两条腿‘浮肿’得铮明瓦亮,一按一个坑,我饿得像冬天的小兔子,在荒野里到处乱转,找东西填肚子:被虫子吃了一半干瘪的酸枣、枯树枝上的野果子、野草根根、被人扒过几遍的冻土里剩下的萝卜头……”——《白纸黑字》重磅稿件:东欧问题研究专家金雁《我的1960》。
“请问,张志新是谁杀的?人们痛心、愤怒、追查!是谁?是四人帮?不错,是他们,但决不只是他们!还有我,还有大家!请问,如果当时张志新在你面前游街示众,你能保证自己不说:‘反革命,该杀!’”——《白纸黑字》重磅:王康《来路与去向》
岳父和老亲娘在“南下干部”里是另类,他们甘愿一步步远离权力中心,政治上自我边缘化。以致1982年夏天我北师大毕业分配,他想帮点忙也帮不上。难为他开口求人,找他在市电视大学做领导的前同事问要不要老师,那人居然对他说我的学历不够!——鄢烈山回忆《我的四个老妈妈》
“2011年2月26日,我参加了天涯社区的年会,一个叫小玉的山村支教女老师告诉我,在她支教的学校,学生们都没有午餐吃。每每到中午时,她内心就非常纠结:孩子们饥饿的眼神让她窘迫,她每次都不得不快步把饭盒带到自己的宿舍,躲着吃饭。”——《白纸黑字》重磅稿件:邓飞《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
“在夜晚,海已成为记忆,山已成为梦境,手艺人都在歇息,青石板闪着微弱的磷光,他们依次向浆池中走去。这是无人看见的场景,这是无人知晓的故事。他们走得很高兴,像走向土地,走向故乡,走向永恒的国度。从此再次说明,纸,里面有魂灵。”——《白纸黑字》重磅:颜长江摄影《纸人·山海经》
第2期内容放送
2011年12月底,《白纸黑字》第二期将正式出刊。
主编鄢烈山先生在《白纸黑字》第2期中再次挥毫,在卷首语中重申了我们的志趣和理想:
“不必讳言,我们在创办这套丛书时,是怀着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感的。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我们不但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更希望这种民间纪录有利于当下的中国实现和平的社会转型。不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准此,我们岂敢有丝毫的‘游戏’精神,轻薄地对待任何一篇文章、一个细节?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们可谓‘戒惧惕厉’,反复讨论选题,推敲字词,安妥每句话才能安妥我们的心。”
现将《白纸黑字》第二期中的稿件进行全方位预告:
特稿
傅剑锋 《“砍手党”大佬自述》20000字
主编点评:“砍手党”的发生,有绝对贫困产生的铤而走险,也有相对贫困即走出大山在繁华都市打工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也有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恶变。无论如何,劳动者收入极低、权利贫困导致的缺少尊严感,贫富过于悬殊等等,是不争的社会现实。只有让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都能过上有基本保障有人格尊严的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安全才有起码的保证,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对于富人和穷人,对于政府与民间,这都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互动关系。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劳动者的抗争中,进行良性互动,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权利和福利,才免于制度性崩溃。
在场
闾丘露薇《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
曾骞《地下室的北京梦》
简介:意识流小说般酣畅的语言,17000字的篇幅,记叙作者在北京寄居地下室经历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蚁族的悲壮写真。
谷正中《螺狮壳里做道场——我在康城的公民社会实践》
主编点评:记者谷正中及他的同道们,在中海康城新社区维权及创建业委会,进行公民社会建设的实践,在长达四年时间里,他们坚持通过合作与对话理性地抗争,终于取得了成功。虽然作者自嘲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他们与物业公司、居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又摩擦有冲突,又互相尊重、换位思考,在民主自治的实践中成长,这种秉持包容妥协态度、重视民主实践细节的公民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验。中国的社会建设方兴未艾,广东本土将大幅放宽民间组织的创办条件,他们的公民社会建设实践不正是官民良性互动的典范吗?
蒋明《小歌手》
简介:《南都娱乐周刊》副总编,出有《再见北方》专辑的民谣歌手蒋明,回忆自己八十年代的跳舞、流浪演出生涯。与贾樟柯的**《站台》人物相似,内容却丰富得多。
龙灿《邓玉娇案:一起被社会情绪改变的命案》
主编点评:名记龙灿反省轰动一时的湖北巴东邓玉娇案,说该案已超越事实本身,变成了情绪和法律的博弈,民间对官方不信任的情绪无限释放,实事求是的报道可能引起网上激烈的谩骂,而官方的全面封口,律师和记者煽情的炒作,使事情变得更复杂。回头剖析这个案例,可以从官民关系、司法公信力与传播的关系、媒体与市场的关系多个角度总结,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如果官民互为假想敌,官方的傲慢与偏见,与民间的猜疑与偏激互为因果,就只有同输而没有共赢。
卢桦 《青春》
简介:一个80后的混沌成长史,留守儿童、家道中落、逃学、出走、东莞工厂、暂住证、打架、混乱爱情……灰色的关键词见证非典型青年的野蛮生长。
光影
严明《大国志》
作者手记:国之大者,在于民。我的主题定名为《大国志》,不是为要国人造像,也不是给自己的行踪路线预设一个极大的区域。我希望对传统中国精神文化在民间的消逝与留存作一种个人观察,也是以人文视角对现时中国的一种呈现。
于建嵘 《喊冤的母亲》
主编点评:2006年底,于建嵘为调查和评估新信访条例实施后上访人的状况,于教授以上访者的身份和装束同两名上访者一起住进北京东庄上访村的出租棚里,遇到一位湖北来的上访老妇人,为她拍了照片。刚拍完照,老人就被两个冲进来的壮汉拉进警车,绝尘而去。教授从此牵挂着这位喊冤老人的命运,于是有了《喊冤的母亲》这幅油画……这画是名副其实的“写照”,写出了、照见了这个权力畸变时代一部分弱者的悲痛。
王远凌《十八梯》
作者手记:我希望我能为一些人留存一张相片,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张个人照片。在创造这些影像时,我同时试图以最为传统的形式与下层人取得某种生活关联,某种信任关系,以及某种情感共鸣,以他们的庄严姿态回报我个人的故园情怀。
温故
冉云飞《奔向书海的道路——我的淘书及阅读生涯》
主编点评:书虫云飞(流沙河先生欣然称之为当今难得的一粒“读书种子”),这个生于偏远山区的“蛮子”,在《奔向书海的道路》之一里,回顾自己童年经历的“双重饥饿”,勾起我童年的记忆,真是感同身受。
张鸣 《五七中学记事》
主编点评:在同样严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今日以博学善辩闻名的名校教授,与在“知识无用论”年代嗜读如命的小小少年,是同一个人,命运的脉络岂可割断?
王康《来路与去向(下)》
陈大超 《一个铁道兵的“天路”前传》
主编点评:写自己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非常有认知价值。它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组织,只要权力不受相应的有效规制,就会被滥用,用来驯服不肯盲从的人,用来寻租。重要的是,我们应记取这一政治学定律,而不必问那个连队的干部姓甚名谁。
黄金明 《荷村分田单干记》
主编点评:生动再现了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冲破“人民公社”制度束缚的过程,求生的本能与民间的智慧是改革的原动力。
陈念萱 《结缘蒋夫人“华兴育幼院”》
宋群 《我与二哥的正反合》
孙传华 《被抄家的少年》
主编点评:写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干过“伪警长”的父亲受审查而被抄家之前惴惴不安的心理,尤其是为如何处理那张因居住条件差而有些污损的领袖像陷入焦虑的精神状态,叫我好生怜惜;虽然我家庭成份好,没有受过这种罪,但那种动辄“抄家”的日子,谁能免于各色莫名的恐惧?
年轮
王宗力 《那些被自家人审来审去的日子》
主编点评:叙述一个高级别的地下***员在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中的屈辱命运,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但是事涉中上层党政军和文化界要人,情形颇为复杂,殊难将政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
心灵
周实《公刘先生的信》
张佳玮《六味》
简介:80后作家张佳玮的美食随笔,真正吃出了境界。
图书信息
作者简介
余年峰(1964- )。笔名福星高照。江西诗人。出身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祖籍在江西省婺源县沱川,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现居江西省景德镇市。作品发表并收入多种选本,已经在网络出版和发布《余年峰诗选》等10本诗集。
简介
**《白纸黑字》(Schwarz auf Weiss)由海纳尔·戈贝尔(Heiner Goebbels)和曼弗雷德·瓦夫纳(Manfred Waffener)共同执导。该片改编自海纳尔·戈贝尔导演、现代剧团出演的同名音乐剧。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舞台表演的风格还带有明显的传统规范烙印。但就在二十世纪初,一种全新的音乐剧理念出现了。但它决不像戏剧中那样声称“导演拥有作者的权力”,并造成极端的结果。不过同时它也利用到了戏剧作品中的艺术自主理论。
导演
九十年代初期起,海纳尔·戈贝尔以音乐剧作曲家和导演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以此,戈贝尔发现了一种自己的戏剧形式,将话剧和音乐剧结合在一起。“通常我不是从最初的作曲思考中发展音乐的形式,而是让音乐冲动发自结构,也就是文本内部的建筑结构”,戈贝尔如此解释自己的音乐剧《白纸黑字》的创作流程。
在改编**《白纸黑字》时,戈贝尔用特殊的方法呈现出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以及艾略特(T.S. Elliot)奋笔疾书的感觉。究竟写作这一动作有什么吸引戈贝尔的呢?让人们听见文章中的标点,听见笔和纸的沙沙声。当独立式舞台门廊重重地摔到地上时,整出剧就嘎然而止了。结束了。
**版本的《白上黑》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音乐剧故事,为音乐剧开创了新的视角。戈贝尔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实验性空间,这一空间在视觉和听觉层面上为艺术接受开启了新的时代。
活动
此次上海之行,戈贝尔将在文化教育处放映他的**“白纸黑字”,并在**结束后和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此外他还将在上海戏剧学院作一场题为“所有元素的平衡”的音乐剧专题报告。
诗集
作者:乔长浩
80后作家,**策划人、制片人,《白纸黑字》是一本以爱情诗为主题的诗集,2012年底出版。
书
书名:白纸黑字
书号:ISBN978-7-5495-0987-4
著者:陈文
译者:无
开本:3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定价:32.00
作者简介
1960年出生于广东雷州半岛。18岁当兵离开故乡,曾在河北、山西、陕西、北京、海南等地工作与生活。80年代末离开体制,闲云野鹤,行走江湖,以写作谋生。著有《吃饭长大》《老兵照片》《谁隐居在茂德公草堂》《最丑的那个人》等私人传记丛书。坚持生活在民间,保持着观察者冷静的状态;主张慢慢体验生活,细细品味生命不同阶段的感受。
内容简介
一个城市流浪汉,花6年时间隐居家中的斗室,整理自己20年的记事本,写成这本书,留给百年后的中国人阅读。作者用智慧、禅意、冷静、精辟、陌生的故乡母语,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生存状态与个人生命感受。这是一本智慧的书,静如《瓦尔登湖》。适合泡一壶好茶,听着音乐,静静阅读,慢慢品味。
简要目录
前面的话
1.天地,万物皆生
月亮之美3
黄帝陵的轩辕柏5
人一点一点地死7
万物眼中9
借水尝叶11
静听自己的心跳13
阳光抹不了15
手17
树和景19
每个人都可以叽叽喳喳21
睡觉是死亡练习23
水和土25
百鸟归巢27
住在山水间29
还有多少时间要度过31
2.灵慧,天外飞物
慧37
佛一样生活39
恒产41
天天向下43
没有大树的土地不会安宁45
记忆源于恐惧47
五官49
个人智慧不会超出自己的需求51
中国的字和词53
看烟花55
占领土地57
生活和生命59
声音61
一个人的时候63
夜的圣洁65
钓鱼和打鱼67
天地造爱69
距离71
绝顶73
闭关后看到了什么75
放开77
3.时间,落花流水
人在时间中行走83
生命不过是段时间85
给冰一点时间87
去玩吧,孩子89
留半辈子给自己花91
寻找时间简史93
千年女干尸95
无法回头97
寻找那顶花帽子99
三生三立101
通向未来的路有多长103
4.城市,住在天上
城市上空的村庄109
床不好睡111
一个人的城市113
精神分裂115
长在城市的树117
谁家的狗119
女人的哲学121
用耳朵购买谎言123
摇楼125
挖地球127
塑料花129
读书不读书都很正常131
住在天上133
想听天外的声音135
5.动物,自由死亡
找揍的猫141
飞过喜马拉雅山的鸟143
牛绳145
猴子的记忆147
老鼠149
长尾松151
大闸蟹153
蜜蜂155
鸟儿没飞行证157
玻璃缸里的鱼159
公鸡之死161
鸟、鸡、鸭考163
人在笼子外165
6.人生,心智萌动
内心的品德171
变脸173
控制欲175
看不明白177
他们离开了179
争当钱奴181
您好183
独立思考185
用身体表达快乐187
风雨淋不湿心189
脚印191
忘掉它193
唱歌解愁195
记忆和历史197
天变一时,人变一世199
四方盒几个面201
摘龙眼203
长达一生的青春205
7.社会,万象丛生
砖头有味211
卖猪仔213
水鸭太多215
一张白纸217
抢疯子219
两坨人221
语言变得不可信223
爱爸妈,也爱天安门225
疯子的行囊227
谎言不可能精确地重复229
黑夜掩护了人的尊严231
世俗的力量233
8.亲情,相约今生
告别239
叶子落下241
爱父亭243
外婆睡着了245
血不是水247
老花了249
温暖251
我没有女儿253
编后257
关于“荀子 性恶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零毓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荀子 性恶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荀子 性恶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文章不错《荀子 性恶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