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文言文含蓄内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含蓄内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带有“内敛”意思的古文或古诗句,最好有“敛”字在内
《 *** 语》[明]吕坤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平居时有心讱言还容易,何也?有意收敛故耳。只是当喜怒爱憎时发当其可,无一厌人语,才见涵养。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
《小窗幽记》[明]陆绍珩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格言联璧》[清]山阴金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理财之要,在经制。足用之要,在薄敛。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正宗千锻出金精,薛烛犹惊弟子名。秋水芙蓉光内敛,一挥头白不闻声。---[清]黄遵宪
曲女城头沸若澜,尘丝撩乱欲齐难。
精神内敛摇双笔,儒墨中央掉一丸。
辨马雄心从古夜,证龟狂胆自今寒。
嗟嗟侯白衔枚去,赤帜凭师扬宝坛。
《古赤铜刀歌》[淸]邹炳泰
天地起肃杀,蚩尤作五兵。赤刀重天府,铸出昆吾精。古来神物有显晦,兹刀何以鸣不平。森森入手不盈尺,古制斑剥难知名。建平永安年号阙,玉环金削无真评。?鹈膏冷土花涩,{列鱼}形蚀寒芒清。赫连龙雀耀冰雪,苻坚神术埋榛荆。何人新丰醉贳酒,何人燕市歌送行。遂令三寸露光怪,神彩奕奕声铿鍧。我把此刀重叹息,古光照人双眼瞪。背嵌翡翠色闪灼,柄刻蝌蚪纹纵横。胡为尘埋数千载,吹毛削玉功无成。今兹出土尚完好,发硎一鼓挥长鲸。吾闻宝刀贵大用,一脔之割非所争。善刀而藏计亦得,锋锷内敛韬光明。慎勿小试镆鎁钝,翻使牛刀笑武城。
。。。
实在太多了,先附一些。
2. 带有“内敛”意思的古文或古诗句,最好有“敛”字在内形容不张扬谦《 *** 语》[明]吕坤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平居时有心讱言还容易,何也?有意收敛故耳.只是当喜怒爱憎时发当其可,无一厌人语,才见涵养.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小窗幽记》[明]陆绍珩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格言联璧》[清]山阴金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理财之要,在经制.足用之要,在薄敛.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正宗千锻出金精,薛烛犹惊弟子名.秋水芙蓉光内敛,一挥头白不闻声.---[清]黄遵宪. 曲女城头沸若澜,尘丝撩乱欲齐难. 精神内敛摇双笔,儒墨中央掉一丸. 辨马雄心从古夜,证龟狂胆自今寒. 嗟嗟侯白衔枚去,赤帜凭师扬宝坛.. 《古赤铜刀歌》[淸]邹炳泰 天地起肃杀,蚩尤作五兵.赤刀重天府,铸出昆吾精.古来神物有显晦,兹刀何以鸣不平.森森入手不盈尺,古制斑剥难知名.建平永安年号阙,玉环金削无真评.?鹈膏冷土花涩,{列鱼}形蚀寒芒清.赫连龙雀耀冰雪,苻坚神术埋榛荆.何人新丰醉贳酒,何人燕市歌送行.遂令三寸露光怪,神彩奕奕声铿鍧.我把此刀重叹息,古光照人双眼瞪.背嵌翡翠色闪灼,柄刻蝌蚪纹纵横.胡为尘埋数千载,吹毛削玉功无成.今兹出土尚完好,发硎一鼓挥长鲸.吾闻宝刀贵大用,一脔之割非所争.善刀而藏计亦得,锋锷内敛韬光明.慎勿小试镆鎁钝,翻使牛刀笑武城..实在太多了,先附一些.。
以战胜自己为主题的议论文
德的名言警句1
1、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必敬之。
3、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4、不欠债,大自在;不作恶,大快活。
5、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之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8、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1、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
12、多行不义,必至自毙。
13、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功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积阴德。
14、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15、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
16、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17、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18、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
19、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祸以恶积,非可禳也。苟能为善,虽不祭,神亦助之。
20、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21、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22、负民乃负国,何忍负之。
23、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24、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士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25、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26、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27、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8、积德累功,莫若居官为易。所谓顺风之呼,响应自捷,往往有一善可当千百善者。
29、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
30、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3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2、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33、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已不是,万善之门。
34、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
3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6、君子与人为善,固应不没其寸长;讲学家持论务严,遂使一时失足者无路自赎,反甘心于自弃,非教人补过之道也。
37、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
38、礼赞善事,善益加善;张扬恶事,恶益加恶。
39、力到处常行好事,力亏处常存好心。
4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41、勉修善业,当有后福。
42、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
43、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44、欺人即欺天,岂可欺耶?
45、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46、欠债还钱,欠命还命。
47、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
48、缺衣少食贫苦人,须加温恤;鳏寡孤独残疾者,应多扶持。
49、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50、人好勿夺,人过勿攻。
51、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52、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度。
53、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54、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55、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
56、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57、人有善行,天必佑之。
58、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59、仁义胜凶恶,道德除不祥。
60、仁者无敌,勇者无畏。
61、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6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6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64、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65、善恶报缓者非天网疏,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
66、善恶不空作,祸福不乱生。
67、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68、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69、善人,天地之纪也。
70、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7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72、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73、圣人之立教,欲人为善而已。
74、水比石头坚硬,爱比暴力强大。
75、四海之内皆兄弟,有缘无处不相逢。
76、损人自益,其身不祥。
7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78、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当须自信。
7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8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81、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82、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83、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84、为善不求人知者为上,知而不自有其善者次之,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虚誉者,风斯在下矣。
85、为善流芳百世,为恶遗臭万年。
86、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
87、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88、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89、为善最乐,作恶难逃。
90、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91、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问心有愧,即阴律所谓恶。公是公非,幽明一理。
92、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已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已之过。
93、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94、勿妒人有,莫笑人无。
9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96、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97、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
98、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
99、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100、一人行善,万人可激。
101、宜乐善好施,应扶危济困。
102、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103、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104、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10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106、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107、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108、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做者是。
109、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110、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责以善,又当自尽长善救失之道。
111、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
11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13、作法自毙,请君入瓮。
114、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
115、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116、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德的名言警句21)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3)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4)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5)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6)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8)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9)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10)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11)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12)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13)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罗大经
14)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徐特立
15)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谟克利特
16)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17)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18)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卢梭
19)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 约翰·洛克
20)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懈怠未尽什么意思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战胜自己为主题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战胜自己,蝶变人生
花经风雨更娇艳,松历霜雪益挺拔,梅因苦寒自幽香,剑由磨砺方有锋。在人生旅途中,吾辈青年当战胜自己,蝶变人生。
战胜自己,如大鹏般扶摇直上,莫让舒适安逸消磨我们的意志。
且看古人。王勃战胜了自己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方在滕王阁快意挥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而“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没有在舒适、安逸中沉沦,而是笑对痛苦,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苏轼在屡遭贬谪后,面对贬谪之地的艰苦环境,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战胜了自己,去欣赏“山头斜照却相迎”却相迎的美景,重获心灵的富足!正所谓:“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此言得之。
战胜自己,如腊梅般“香自苦寒”,莫让风雨坎坷牵绊我们的脚步。
再看今人。在异国他乡,经历1028天监禁的孟晚舟,没有让暂时的风雨坎坷牵绊自己的回国之路。她始终坚信,每一朵乌云都有一线希望。泪水抱怨化解不了痛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他始终坚信,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正是晚舟心中的这份笃定,让他战胜了自己的孤独,战胜了自己的懦弱,让他等来了获救的曙光!
战胜自己,如劲松般“咬定青山”,莫让诸多的诱惑迷乱心志。
正如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言:“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由此可见,战胜自己,当抵制诱惑,收敛欲念。战胜邪念。面对美国金钱名利的诱惑,钱学森战胜了自己,毅然选择报效祖国;面对外界繁华的诱惑,袁隆平仍然“喜看稻菽千层浪”,坚守稻田,初心不改;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大学生村官们用青春书写饮水思源的情怀,标注着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正如《老子》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当接过中华复兴的接力棒,不畏艰险,战胜自己,一路向前。前方,是壮阔的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
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什么意思
问题一:解什么意思 解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
问题二:2091710293什么意思解 解
百科名片
解,中国汉字。“解”字有多音多义,并且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语
姓氏中的“解” 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解氏名望
地望分布
古汉语中的“解”
“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宋体“解”字
拼音:jiè、jiě、xiè 部首:角 五笔输入法:qevh 笔画数:13 笔顺编号:3535112533112[1]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溶化:溶解。解冻。 5、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3、系结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邂”,邂逅。 3、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4、(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5、姓。解姓。 6、系结。[1]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2、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
问题三: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 无名明也破了几品、 分别是什么意思? 70分 尘沙 (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然有谓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4a)∶‘烦乱逼恼身心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一切烦恼系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而起,随眠未断未遍知为因力,顺于欲等之境界现前称为境界力,缘彼之非理作意称为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谓有唯依境界力而起之烦恼。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之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就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时,欲界四谛下生三十二之别,上二界( *** 、无 *** )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故见惑合有八十八使,于此加上修道所断之十随眠,名为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但是唯识家认为,见道所断之欲界四谛下有四十,上二界四谛下各有三十六,如此见惑合有百十二使,又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有十六,即见修所断总有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从此等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干颉⒌艟佟⑽薏选⑽蘩、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x、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又,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此于得不还果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此于得阿罗汉时断尽之。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此等皆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有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有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有无惭、无愧、干颉⑺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有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亦分欲、有、见、无明四者;‘取’有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有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有贪欲、嗔恚、赋了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有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亦分贪、嗔、痴三种;‘根’亦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附一∶水野弘元〈烦恼论〉(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八章)
烦恼也译作惑、尘劳、染等等,它扰乱了有情身心,障碍佛教的理想。由于有烦恼,所以......>>
问题四:了悟 是什么意思? 参是研习的过程,悟是通过研习从内心去得到认知和感悟
关于“悟”的真谛,第一可以就从文字的演变来说,从甲骨说文解字到石鼓到大篆等的演变不外乎用心去感受用口去说话,而篆书中那“吾”和“心”的写法,在书刊和网站上都可以查找到。aytc.edu/yswh/jgwyjsite/findn.asp这个页面上有可以查找甲骨的写法。在此不加累赘诉说了。而真正的悟的真谛,可以说是联想,更可以说是积累,没有积累和联想也无法真正的感悟,前者可以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系可以去联想,而后者只能靠学识的积累了,没有内在深厚的积累,去感悟可能会显得无力。
有些名家的泼墨挥毫,随心所欲的一个墨点,或者是一个墨团,落款个名字就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当然有物以稀为贵的成分在其中,但其实往往的不经意间却蕴涵了指点江山,胸有成竹在里面了。一般人的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墨点,而你细细品味可能你会发现那墨点似乎是那样的微妙绝伦,是一幅旷世之作的水墨精品,那墨像人像物像一个在变的物体富有了生命的气息。那就是悟了。也许你的那一滴墨就没有那生命的韵味。
我要说的悟,可以用平静无欲随意中去寻找达到,急功好进中就没有那浑然一体的潇洒和一气呵成的那种气概,所以那就不是悟,也不是所积累达到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任务,和一种商品意识。
悟是在寻常的小事上,工作的过程中的那份思考,做的过程中去想为什么会得到这样那样的结果经过分析的感悟理解,那样才是慢慢的积累,也许楼主看我说的会觉得比较飘然,但往往答案就在你考虑我的文字中你已经有所悟到什么了.
禅宗的悟不是头脑中忽然想通的解悟,而是真修实证的证悟。现在很多人把“悟”讲成前者,这是在贱卖佛法,流毒甚大。那么这两种悟有什么区别呢?解悟只发生在分别意识当中,属于语言功能的运用,是凡夫外道所共有,所以不属于禅宗中所说明心见性之悟。禅宗之悟是发生在七八二识中的境界是非常深奥的,发生这种悟时,会令悟者的身心起极大的改变,远非头脑中忽然想通的解悟可比。
悟了还不是成佛,悟了的人只是伏住了某重妄执,并没有断除这些妄执,所以说还是凡夫,可称为大心凡夫,尚不是登地的菩萨,何况成佛。
故事tieba.baidu/f?kz=463007433
问题五:有沉博丝丽之作,以宽平广大为怀是什么意思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7]
[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d。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
[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
问题六:佛教里经常说福报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福报呢? 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在佛经里称作阎浮提世界和五浊恶世,人的身体叫做业报身,是来受业报的,“业”也有善恶之分,善业招感福报,恶业招感恶报,还有不善不恶业总之,是苦多乐少,虽苦但还不至于极苦,但是既得人身,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但行善事,行善积德就会改变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在这世间没钱的,受没钱的苦,有钱的,所受的苦,是连钱都不能解决的苦,没福的,快去积福,有福的要去惜福,福报是前生所积累的,就像“存折”里的存款,如果只去支付,不往里存款,总有花没的那一天 !再有,佛在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里已经详细说明白了,希望你能找来看看学习一下!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犊瘢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欲。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
问题七:网上盛传的用文言文写的“史上最牛辞职信”的全文是怎样的? ■■■明鉴:
入职▲▲二十月有余,碌碌无为而终此,深感不安,本为追随明主其意陶然,所以事事以尽心而为之,却诸事结果皆不能顺▲▲发展之道,汗颜之余,唯有去职以谢■■■知人善任之德。加之近年来家事坎坷,人祸之灾每每不绝于十余年矣,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身坚难抗心疲,满门妇孺老幼,仗余一人而支,浊目之下,期乞之意尚不能绝,不忍见老幼无所依,故以此下策,以无为之志,妄想别做良图。
▲▲之德,余奔走十六载,未闻有胜者,皆以■■■十数年来问善以对世事,故有才识之士必将趋之若鹜,前途更不可 *** 。今虽略显才不尽用,只机未逢时,然所现瑕疵,即不能以撼泰山之势,亦不可轻视之。余以愚钝之言,以亵慧聪。
其一者,律法不苛,行制之难以善始终。故所谓治世之道,上行而下效,法必严,执必行,罪必罚,功必赏,繁冗之事尽简约,更勿以劳者而不赏,勿以误者而恶之。用法度人之道,举诸葛亮治蜀例之,秦法严,万民背向,故汉高祖以宽仁得之。西蜀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孔明深谙之。而吾▲▲渐以大器,故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其二者,部司不明,行令之碍以归一统。盖内务,三而节之,于权位轻而事,皆恐不由己身,争而厉行,但繁杂不可解,具退避三舍,成人浮于事之劣行。此可表也,其状为咎由误源,左顾右盼;论功行赏,言而不惭;事至中庸,唯唯是诺。斯有此顽疾,然其源非部从之所为,上有无奈之举,余者岂敢违。故解此顽疾之良方,职清责明为其一,政行令至为其二,权集勿悖为其三。尊此三事,必循规蹈矩,即有微疵,亦不足挂齿,事半功倍之效指日可待矣。
其三者,族势不敛,行效之障以同执事。族朋所依,善用之,无所弊也,尤立业初,尽心尽力者,或不可缺。然业有所成,竟所倚仗,欲以万事不可与之背也,弊所近矣。众群皆以畏其势而避之,退而以塞忠言之谏,良者勿以问事,莠者或媚之或仿之,成无益同舟之俗,似有结党之风,久而成气候,必为▲▲之大碍。若彰显之势,视众为奸奴,殊不知族朋干政以致弊朝者古亦已有之,然今者不复再现乎?
其四者,矩而不阵,行执之挫以成方圆。军政之令,商贾之规,执行皆有所制,朝令夕改,其讳莫大焉。群不同,众口莫一辞,跳梁之辈,竟以私利而欲乱即成之实,致左右利益于不顾,挟公济私以迫上,欲乱其政,其心恶也。然放任听从,必自乱阵脚,致于无律节之,以成大患。孰不知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即穴蚁甚微,似不足道,然日积月累,盖不可补其漏也。故行令不可违,行事之间,莫以恶轻而容之,莫以罪微而赦之,才高德浅之辈不可留,挥泪斩近臣之举当更有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有作奸犯科者,不宜偏私而即除之,如此,虽有切肤之阵痛,但无向背之长忧,此真善哉。
诸此四者久已矣,渐以成顽疾不可去,究之仍在腠理间,尚可医也,但有雷霆之意,便可以变其观。然未显之弊虽不足虑,只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已然未为早也。余尝阅巨贾嘉诚先生之“商道十戒”,即戒盈、戒浮、戒疑、戒欺、戒止、戒急、戒苛、戒小、戒散、戒独,其囊括商道之大讳。凡事之不成者,莫过于此,如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仅以为鉴,佐以勤奋,辅以机遇,方成得大事。余以为此上善,慨而感,藉以与▲▲共勉之。
戒盈:勿过度,过则诸事绝。华夏之土,数千年“中庸之道”,国之精髓融于商道而造徽、粤、浙、闽等行商之风,亦成范少伯、沈万三、胡雪岩、李嘉诚等商之巨贾。“适时而止”、“过犹不及”,事之有成即可藉以 *** ,切勿至井枯泉尽,否则届时月满自亏、日久当旱便为时已晚。
戒浮:......>>
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内心不要胡思乱想,就不会有轻举妄动。寓意: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妄思自然不会有妄动。内:内心。妄思:胡思乱想。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名言,见其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持守》,原文为,“问: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当被弟子问到如何在敬上下功夫时,朱熹回答是要想做到敬,便要心中没有胡思乱想,行动没有非分之举。主敬修养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就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
以控制内心的精神生活来把持外在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异曲同工的见识,认为人要立身做事处世,需从自身入手,管好自己的心智,控制好人性的贪婪、惰性等弱点。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老子云“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王阳明论“身之主宰便是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吕坤言“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龚自珍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不胜枚举。古今中外例证纷至沓来,有因为严格律己、抵御诱惑而名垂青史的榜样,亦有因为心性被欲望所惑而身败名裂的教训。
关于“文言文含蓄内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乐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文言文含蓄内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含蓄内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带有“内敛”意思...
文章不错《文言文含蓄内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