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还悔恨有加,自谴不已。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 以寄托故国之思。
目录:
● 自 序
● 卷 一
钟 山 报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戏 筠芝亭
硚 园 越俗扫墓 奔云石 木犹龙 天 砚 吴中绝技 濮仲谦雕刻
● 卷 二
孔庙桧 孔 林 燕子矶 鲁藩烟火 朱云崃女戏 绍兴琴派 花石纲遗石
表胜庵 梅花书屋 焦 山 不二斋 砂罐锡注 沈梅冈 岣嵝山房 三世藏书
● 卷 三
丝 社 南镇祈梦 禊 泉 兰雪茶 白洋湖 阳和泉 闵老子茶 龙喷池
朱文懿家桂 逍遥楼 天镜园 包涵所 斗鸡社 栖 霞 湖心亭看雪
陈章侯
● 卷 四
不系园 秦淮河房 兖州阅武 牛首山打猎 杨神庙台阁 雪 精 严助庙
乳 酪 二十四桥风月 世美堂灯 宁 了 张氏声伎 方 物 祁止祥癖
泰安州客店
● 卷 五
范长白 于 园 诸 工 姚简叔画 炉峰月 湘 湖 柳敬亭说书 樊江陈氏桔
治沅堂 扬州清明 虎丘中秋夜 麋 公 金山竞渡 刘晖吉女戏 朱楚生
扬州瘦马
● 卷 六
彭天锡串戏 目连戏 甘文台炉 绍兴灯景 韵 山 天童寺僧 水浒牌
烟雨楼 朱氏收藏 仲叔古董 噱 社 鲁府松棚 一尺雪 菊 海 曹 山
齐景公墓花樽
● 卷 七
西湖香市 鹿苑寺方柿 西湖七月半 及时雨 山艇子 悬杪亭 雷 殿
龙山雪 庞公池 品山堂鱼宕 松花石 闰中秋 愚公谷 定海水操
阿育王寺舍利 过剑门 冰山记
● 卷 八
龙山放灯 王月生 张东谷好酒 楼 船 阮圆海戏 巘花阁 范余兰
蟹 会 露 兄 闰元宵 合采牌 瑞草溪亭 琅嬛福地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是什么?
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5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谭振山民间故事新民市
2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3“古渔雁”民间故事大洼县
4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北镇市
5北票民间文学北票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长海号子长海县
7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8复州双管乐瓦房店市
9千山寺庙音乐鞍山市
10辽宁鼓乐省群众艺术馆
11丹东鼓乐丹东市
12辽阳鼓乐辽阳市
13丹东单鼓丹东市
14岫岩单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三、民间舞蹈(共计1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5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市
16满族地秧歌抚顺市
17辽西高跷秧歌锦州市太和区
18上口子高跷秧歌大洼县
19盖州高跷秧歌盖州市
20朝阳民间秧歌朝阳县
21金州龙舞大连市金州区
22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本溪市
23本溪社火本溪市
24辽西太平鼓绥中县
25义县社火义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1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6奉天落子沈阳市和平区
27沈阳评剧(韩、花、筱)沈阳市
28沈阳京剧(唐派)沈阳市
29复州皮影戏瓦房店市
30鞍山皮影戏鞍山市千山区
31海城皮影戏海城市
32岫岩皮影戏岫岩满族自治县
33盖州皮影戏盖州市
34锦州皮影戏锦州市古塔区
35凌源皮影戏凌源市
36海城喇叭戏鞍山市
37辽西木偶戏锦州市
五、曲艺(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8沈阳东北大鼓沈阳市
39复州东北大鼓瓦房店市
40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41鞍山评书鞍山市
42本溪评书本溪市
43陈派评书锦州市
44黑山二人转黑山县
45铁岭二人转铁岭市
46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民间美术(共计10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7庄河剪纸庄河市
48岫岩剪纸岫岩满族自治县
49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市
50建平剪纸建平县
51盖州风筝盖州市
52指画艺术铁岭市
53沈阳“面人汤”沈阳市皇姑区
54岫岩玉雕岫岩满族自治县
55本溪桥头石雕本溪市
56阜新玛瑙雕阜新市
七、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57老龙口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沈阳市
58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锦州市
59民间香蜡制作技艺盘锦市
八、民俗(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0蒙古勒津婚礼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4项)
一、民间文学(8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沈阳东陵满族民间故事 沈阳市东陵区
2 Ⅰ-2 沈阳新民民间故事 新民市
3 Ⅰ-3 沈阳民间传统灯谜 沈阳市沈河区
4 Ⅰ-4 庄河民间故事 庄河市
5 Ⅰ-5 抚顺满族民间故事 抚顺市
6 Ⅰ-6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 本溪满族自治县
7 Ⅰ-7 辽阳王尔烈民间传说 辽阳市
8 Ⅰ-8 辽东满族民间故事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二、民间音乐(10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Ⅱ-1 白清寨传统唢呐 沈阳市苏家屯区
10 Ⅱ-2 大连吹咔乐 大连市
11 Ⅱ-3 金州古琴音乐 大连市金州区
12 Ⅱ-4 复州鼓乐 瓦房店市
13 Ⅱ-5 大连新金民歌 普兰店市
14 Ⅱ-6 普兰店鼓乐 普兰店市
15 Ⅱ-7 庄河双管乐 庄河市
16 Ⅱ-8 岫岩满族民间歌曲 岫岩满族自治县
17 Ⅱ-9 建平十王会 建平县
18 Ⅱ-10 建昌鼓乐 建昌县
三、民间舞蹈(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9Ⅲ-1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 本溪满族自治县
20Ⅲ-2 丹东上打家什高跷 丹东市
21Ⅲ-3 辽阳地会 辽阳市
22 Ⅲ-4 铁岭朝鲜族面具舞 铁岭市
23 Ⅲ-5 喀左天成观庙会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4 Ⅲ-6 兴城满族秧歌 兴城市
四、传统戏剧(4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5Ⅳ-1 评剧(沈阳鑫艳玲) 沈阳评剧院
26Ⅳ-2 京剧(本溪徐派毕谷云) 本溪市
27Ⅳ-3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 丹东市
28Ⅳ-4 黑山皮影戏 黑山县
五、曲艺(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9Ⅴ-1 新民二人转 新民市
30Ⅴ-2 庄河东北大鼓 庄河市
31Ⅴ-3 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 锦州市
32Ⅴ-4 营口评书 营口市
33Ⅴ-5 辽阳二人转 辽阳市
34Ⅴ-6 建昌大鼓 建昌县
六、杂技与竞技(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5Ⅵ-1 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 大连市金州区
36Ⅵ-2 辽阳逍遥门武功 辽阳市文圣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7Ⅶ-1 瓦房店东岗剪纸 瓦房店市
38Ⅶ-2 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 普兰店市
39Ⅶ-3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 岫岩满族自治县
40Ⅶ-4 新宾满族剪纸 新宾满族自治县
41Ⅶ-5 抚顺煤精雕刻 抚顺市
42Ⅶ-6 凤城满族荷包 丹东市
43Ⅶ-7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锦州市古塔区
44Ⅶ-8 营口陈氏面塑工艺 营口市
45Ⅶ-9 铁岭王千石雕 铁岭县
46Ⅶ-10 烙画艺术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八、传统手工技艺(3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7Ⅷ-1 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 沈阳市沈河区
48Ⅷ-2 东北古建筑传统地仗(油饰) 沈阳市彩绘技艺
49Ⅷ-3 古建筑彩绘技法 沈阳市苏家屯区
九、民俗(5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0Ⅸ-1 海城庙会 海城市
51Ⅸ-2 丹东朝鲜族寿礼 丹东市
52Ⅸ-3 大石桥迷镇山庙会 大石桥市
53Ⅸ-4 蒙古勒津安代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54Ⅸ-5 建昌灯会 建昌县 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1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4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 沈阳市于洪区 2 Ⅰ-15 薛天智民间故事 沈阳市于洪区 3 Ⅰ-16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 铁岭市 二、民间音乐(5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Ⅱ-20 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 沈阳市苏家屯区 5 Ⅱ-21 辽南古诗词吟咏 大连市金州区 6 Ⅱ-22 金州单鼓音乐 大连市金州区 7 Ⅱ-23 本溪鼓乐 本溪市 8 Ⅱ-24 朝鲜族盘嗦里 铁岭市 三、民间舞蹈(6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Ⅲ-17 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 沈阳市沈北新区 10 Ⅲ-18 复州高跷秧歌 瓦房店市 11 Ⅲ-19 本溪县太平秧歌 本溪满族自治县 12 Ⅲ-20 营口津式高跷 营口市 13 Ⅲ-21 铁岭伞灯秧歌 铁岭市 14 Ⅲ-22 凌源高跷秧歌 凌源市 ?
四、传统戏剧(5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5 Ⅳ-17 沈阳关氏皮影 沈阳市沈北新区 16 Ⅳ-18 庄河皮影戏 庄河市 17 Ⅳ-19 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 锦州市 18 Ⅳ-20 凌海民间皮影 凌海市 19 Ⅳ-21 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
五、曲艺(2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0 Ⅴ-16 沈阳相声 沈阳市 21 Ⅴ-17 蒙古勒津好来宝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杂技与竞技(1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Ⅵ-3 大刀张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 锦州市 七、民间美术(7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3 Ⅶ-21 初春枝满族剪纸 沈阳市和平区 24 Ⅶ-22 马驷骥根艺 大连市中山区 25 Ⅶ-23 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工艺 抚顺市 26 Ⅶ-24 黑山玛瑙雕 黑山县 27 Ⅶ-25 营口木浮雕工艺 营口市 28 Ⅶ-26 彰武民间剪纸 彰武县 29 Ⅶ-27 西丰满族剪纸 西丰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0 Ⅷ-7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沈阳市 31 Ⅷ-8 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 普兰店市 32 Ⅷ-9 本溪永隆泉满族传统酿酒工艺?(铁刹山酒) 本溪满族自治县 33 Ⅷ-10 千山白酒酿造技艺?(麸曲酱香酿酒法) 辽阳市 九、传统医药(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Ⅸ-1 德记号中医药文化 大连市金州区 35 Ⅸ-2 海城苏氏正骨 鞍山市 36 Ⅸ-3 蒙古勒津蒙医药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37 Ⅸ-4 张懋祺中医整复点穴骨盆复位疗法 辽宁大厦 十、民俗(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8 Ⅹ-8 锡伯族喜利妈妈 沈阳市沈北新区 39 Ⅹ-9 旅顺放海灯 大连市 40 Ⅹ-10 蒙古勒津祭敖包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41 Ⅹ-11 广佑寺庙会 辽阳市 辽宁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3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I — 17 锡伯族民间故事 沈阳市沈北新区 2I — 18王树铮民间故事新民市3I — 19辽西古战场传说朝阳市二、传统音乐( 1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II — 25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三、传统舞蹈(3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III — 23 锡伯族灯官秧歌沈阳市沈北新区6III — 24金州狮舞大连市金州新区7III — 25哨口高跷朝阳市双塔区四、传统戏剧(2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IV — 22 抚顺皮影戏抚顺市9IV — 23喀左皮影戏喀左县五、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7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VI — 4 朝鲜族传统“掷栖”竞技游戏沈阳市11VI — 5沈阳北市“摔跤”沈阳市和平区12VI — 6蝗螂拳沈阳市皇姑区13VI — 7锡伯族歘嘎拉哈沈阳市沈北新区14VI — 8凤城满族珍珠球凤城市15VI — 9通背拳沈阳体育学院16VI — 10鸳鸯拳沈阳体育学院六、传统美术(7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7VII — 28 桃核微雕 大连市西岗区 18VII — 29孤山泥塑丹东市19VII — 30传统锡雕锦州市凌河区20VII — 31传统泥塑彩绘黑山县21VII — 32朱月岚剪纸阜新市细河区22VII — 33蒙古勒津刺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3VII — 34朝阳红土泥塑朝阳市七、传统技艺( 10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VIII — 11 辽菜传统制作技艺 沈阳市 25VIII — 12老边饺子传统制作技艺沈阳市26VIII — 13马家烧麦制作技艺沈阳市沈河区27VIII — 14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法库县28VIII — 15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大连市29VIII — 16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海城市30VIII — 17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本溪市31VIII — 18凤城老奢酬教相醚澎艺凤城市32VIII — 19锦州小菜制作技艺锦州市凌河区33VIII — 20沟帮子熏鸡制作技艺北镇市八、民俗(2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4X — 12 铁岭朝鲜族秋夕节铁岭市35X — 13辽西朱碌科“黄河阵”建平县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x0d\明清工艺美术\x0d\Ming-QinggongyimeishuartsandcraftsofMingandQingDynasties\x0d\中国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549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x0d\陶瓷工艺官民窑\x0d\江西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生产均迅速扩展,产量激增,并有重大创造,几乎垄断了全国城镇瓷器消费市场。地方各窑则大都愈加衰落,仅有建窑、广窑和宜兴窑的生产略有进展。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已达顶峰。永乐宝石红、甜白,宣德宝石蓝都是永、宣两朝瓷器获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成化官窑瓷器又有创新,别开生面。青花瓷质细而坚,釉肥腻而色幽雅,斗彩的烧成标志着景德镇窑彩绘瓷进入釉上彩的新时代,但仍离不开釉下青花的配合。\x0d\彩釉\x0d\嘉靖时的五彩包括红、黄、绿、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万历时的五彩描金则别出心裁。弘治的黄釉瓷、黄绿彩和正德的孔雀蓝釉也是新兴的瓷器。清代青花、斗彩、五彩及单色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属于新创的有粉彩和珐琅彩,均始于康熙、成于雍正而盛于乾隆。粉彩是将玻璃白调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鲜艳,类似清代花鸟画家恽寿平所创花鸟画派的工笔画。珐琅彩是将珐琅料绘在瓷胎上,烘烧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镇窑烧成后,运抵北京,交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此即御窑珐琅彩窑,由皇室独享,而不外溢。康熙时的单色釉瓷,色彩丰富艳美,为前所未有,如豇豆红、胭脂水、珊瑚红、豆绿、翠绿、鹦鹉绿、蟹壳青、茶叶末等数十种新釉色。乾隆时的象生瓷、斑斓彩、转心瓶等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与乾隆官窑大量生产精美瓷器的同时,也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危险倾向。嘉庆以后,景德镇窑转入低潮,且每况愈下。虽然不无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况,却如大江东去。景德镇民窑在官窑影响下也有了巨大发展,留下了无数件质朴可爱的制品。福建德化窑也是明清两代的地方名窑,所产瓷器,胎质致密。其中白釉温润,多仿犀角杯。何朝宗为德化窑最著名的瓷塑艺术家,其代表作为《达摩过海像》。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创,经时大彬加工改进,有着单纯朴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兴仿钧釉瓷也是成功之举,而广东石湾窑仿钧瓷,粗犷朴拙,具有岭南地方的特殊风趣。\x0d\[清代五彩鹭莲尊]\x0d\纺织工艺纺织\x0d\明、清时期的丝、麻、棉、毛的纺织、印染和刺绣等,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衣着,故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织绣遍地开花,在这一雄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织、染、绣等行业,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其生产中心为苏州、江宁(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苏州、江宁多生产重经或重纬的彩色提花丝织物──织锦。苏州织锦,图案多仿宋代锦纹,格调秀丽古雅,亦称宋锦。江宁织锦,质地厚重,以金丝勾边,彩色富丽,气势阔绰,采用由浅至深的退晕配色方法,犹如绚丽的云霞,故有云锦之誉。清代织锦,花纹更加繁缛精美,配色愈趋富丽隽雅,退晕更迭、变化无穷,显得愈加辉艳而又和谐。浙江以素织为著,苏州以妆花见长。妆花系采用“挖花”工艺,可随时换色,多达20余种。改机为明弘治年间福建机杼工林洪缎织,可能是4层缎机所织双层中空袋状织物。缂丝在明代已有凤尾戗等多种技法,清代以苏州缂丝最为有名,除仿缂名人书画作品外,还缂作服装、围幔、屏风、靠垫、包首等。\x0d\双面缂\x0d\双面缂丝难度较大,为偷工减料,乾隆时缂丝竟用笔勾勒细部,结果适得其反,断送了它的艺术生命。明清刺绣业迅速发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现了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顾绣始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顾名世家,故名,顾绣以绣绘结合著称,所织物品深得当时名流董其昌等许多书画家的赏识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绣派闻名当时并影响后世。苏绣以针脚细密,色彩典雅为其特点,其工艺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图案多采用分面推晕的方法,具有浓郁的装饰性。湘绣于清代后期形成独立系统,作风写实,以猛兽为题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针法多用施针,同时间以双印、四印、齐、柔等一系列针法,所绣物象富有真实感。粤绣以百鸟、鸡等为题,花纹繁缛,色彩浓艳,具有独特的效果。蜀绣以成都为中心,以用线工整厚重,设色明快,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京绣以皇室绣作为中心,以皇家为服务对象,绣品精巧富丽。另外,像北京洒线绣及山东、河北的衣线绣等也颇具地方风采。印染业在此时已遍及全国城镇,工艺发达,色彩丰富,主要有染经绸、夹缬、蜡染、蓝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滚筒印花布、浇花布等品种。毛质毡毯以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最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x0d\洋毯\x0d\苏州则以善仿织洋毯著称。少数民族的纺织、印染、刺绣、编织等大都完成于妇女之手,因多数是自己使用,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壮族的壮锦,维吾尔族的回回锦、和阗绸、金银线地毯,藏族氆氇,苗族蜡染,黎、、哈萨克等族的刺绣都是各民族手工艺的瑰宝。\x0d\[清代五彩织成锦《极乐世界图》(局部)]\x0d\玉器工艺玉材\x0d\明代玉材来自西域地区的火州、吐鲁番、撒马尔罕、于阗等地首领的进贡。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传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极少,大多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为北京和苏州,后者尤以技巧取胜,涌现出一批诸如陆子刚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制作,除簪、珠、坠、环等佩外,还有杯、碗、瓶、壶、盆、洗、盂、花插等各种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较精工自然,后期趋向琐碎粗糙,也残留一些铊痕。明代玉器虽用途广泛,品种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时作玉两类。\x0d\仿古玉\x0d\仿古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时作玉颇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于新疆年贡质地精良的玉材4000余斤,同时由养心殿造办处,苏、扬、宁、淮、长芦和凤阴八处为内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认真,工艺完善,器形规整,图案繁密,渗透到宫廷生活的各个角落。乾隆年间特别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满文8000字,汉文4000字。《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达7吨,耗时10余年,综合应用阴刻、阳刻、隐起、起突等多种技法于一器,形文并茂,气势壮伟。清廷仿古玉为了追求先秦及秦汉古玉的古朴风韵,采用优质玉材,致残烧古,适可而止,效果颇佳。民间厂肆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鱼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儿玉进入宫廷,皇帝命造办处仿制,并影响到京师、苏州、扬州等地的玉器。苏州玉器制作精巧,而扬州则以制作大型玉器见长。\x0d\[清代碧玉仿古觥]\x0d\漆器工艺\x0d\明清两代髹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文万华的新时代。明代雕漆,初以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塘张成、杨茂为榜样,由张成的儿子张德刚与包亮主持内廷果园厂官办漆作的生产。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标志西塘派雕漆已进入尾声。云南大理为另一雕漆产地,名漆工现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进入内廷,大展技艺,终于取代西塘派,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传,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扬州雕漆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以螺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点螺最为精巧,所制漆器花纹纤细,五彩缤纷。名工有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后者尤善制仿古剔红漆器。苏、扬两地漆作毁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战中。福州漆器以脱胎见长,色泽华美,器体轻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诏安用传统夹法所创。清末北京由修补雕漆发展到仿永乐、宣德和乾隆雕漆。莳绘漆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间漆工杨氏受命赴日学习莳绘漆,回国仿制,其子杨埙从学,所制足以乱真。另有漆工蒋回回也善仿莳绘漆,清代苏州仿莳绘漆极盛,金漆辉映,富丽堂皇。明末清初出现的软螺钿则是螺钿的新品种。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方信川钿嵌堆、扬州卢葵生砂钿镶嵌漆均名震一时。戗金、脱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x0d\\x0d\金属工艺\x0d\明代金银器工艺的特点是与宝石镶嵌结合。内廷设银作局,专为皇家打造金银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器物等。清代内廷金银器由养心殿造办处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双龙钮金编钟一套16件,共重460余公斤。乾隆年间最大的金塔高约5.33米,用金11119余两,现存的弘历皇帝母崇庆皇太后金发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两。银器作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饰、器皿,通行全国城乡。铸铜工艺获得了特殊发展,最著名的是铸于永乐年间,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金刚华严钟,通高6.94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为国内现存最大铜钟。钟内外铸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共22.7万余馆阁体楷字。字体典雅严谨、端庄秀媚。宣德鼎,因产于宣德年间,又称宣德炉,以后历代均有仿制。据文献记载,是以外国的铜、铅、锡、砂、紫、胭脂石、安澜砂等原料,经多达十二炼后成器,以充庙宇供器或室内案头陈设。因其名贵异常,传世稀少,故内廷与厂肆仿制成风。铸铜名家胡文明、张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传世。紫禁城内的铜狮、铜炉、铜缸、铜龟、铜鹤等陈设足以代表乾隆年间铸铜工艺的水平。\x0d\金银工艺\x0d\金银工艺是铁器的装饰,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多层镂空金银铁碗套是藏族铁金工艺的精华。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创铁画,锤锻铁块,制成多种书画作品,别具一格。锡器作为银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间,明末清初归复善制锡壶,继之者有朱坚、陈鸿寿等人,所制锡壶颇受文人赞美。\x0d\玻璃工艺\x0d\明代玻璃生产的中心仍在山东益都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洪武初年内官监于该地,设御用玻璃作坊,生产玻璃“青帘”,用作坛庙窗帘。颜神镇民间炉行主要生产簪珠。清代玻璃产于颜神镇和广州、苏州等地。雍正十二年于颜神镇设博山县治,此后所产玻璃,世称博山琉璃,其产品行销全国。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总督胡廷干于博山东柳杭设玻璃公司,聘德国人为技师,传授欧洲平板玻璃技术。北京料器业从博山购买玻璃料条,以灯火烧制各种禽兽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间,创“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创内画壶,有名家周乐元、叶仲三等。广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产地,与西方玻璃有着密切联系,自称“广铸”,亦有以欧洲玻璃残器为原料的再熔玻璃,与进口玻璃相对,亦称“土玻璃”。苏州玻璃称为“苏铸”,似不及“广铸”。在此基础上清宫于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厂,初期从广州召募玻璃匠进内廷烧造玻璃器,雍正以后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广州匠人。乾隆初年欧洲传教士玻璃匠汪执中、纪文两人进内廷烧造玻璃器,完成了圆明园西洋楼吊灯等巨大工程。现存玻璃厂产品有炉、瓶、罐、盆、钵、盘、碗、鼻烟壶及肖生等器物。颜色有涅白、砗磲白、浅黄、娇黄、雄黄、亮茶、亮茶黄、月白、宝蓝、空蓝、亮浅蓝、亮深蓝、豆青、亮深红、亮玫瑰红、亮宝石红、珊瑚红、豇豆紫、浅紫、亮深紫、桃红、绿、粉绿、翡翠绿、水晶、茶晶、黑等20余种。另有金星料、绞丝、夹金、夹彩等复色玻璃,并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珐琅彩、套料、隐起、阴刻等装饰手法。古月轩据传是以珐琅书写乾隆年制款、题诗印章和彩绘图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见传世之物。道光年间,玻璃烧造技术下降,从咸丰起内廷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随清亡而告终。\x0d\珐琅器工艺\x0d\明代景泰蓝(即掐丝珐琅)工艺在元代大食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内廷御用监设厂生产,专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的云龙盖罐为代表。而景泰年间内廷作坊所制仅能维持前代水平而略有变化。此后历朝几乎均有产品传世,万历掐丝珐琅器,以其掐丝短促放纵、釉色鲜艳热烈为其特色。为珐琅器的一大变革。民间掐丝珐琅器产于北京、云南,专供妇女闺阁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蓝,内廷与民间均极盛行,其掐丝与珐琅料也有别于明代。产地有北京、扬州、九江与广州等地,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仅有北京民间厂肆维持生产。錾胎珐琅明代遗物极少,而清代却广为盛行。这与广州錾铜工艺的发达有关。清朝内廷珐琅厂也做錾胎珐琅,然数量甚微。画珐琅一说始于明代,现存实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画珐琅有试制和规格化的两种产品。据估计,清代最早的画珐琅可能于开海禁之后,西欧画珐琅器传入广州,先由广州工匠试制烧成。但内廷珐琅厂也经历过独立试烧的过程,传教士中的珐琅匠是晚于广州珐琅匠数年才进入内廷的,故在传播烧造画珐琅的技术上所起作用不大。画珐琅的最大产地是广州,不仅有规模巨大的画珐琅行业和作坊,且还向内廷输送画珐琅匠人,提供广州生产或进口的珐琅料及数量庞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风格上却互为殊异,有“恭造”与“外造”、皇家与地方之分。艺术上也既互相联系、又互为区别,泾渭分明。晚清广州画珐琅绝迹,仅北京民间作坊尚在生产,但质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珐琅几乎只广州独家生产,而烧蓝则在全国城乡首饰楼均可烧造。\x0d\木竹牙雕工艺\x0d\即有机质材料雕刻的统称。除竹、木、牙外还包括甲、角、骨等材料。有机质材料雕刻,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艺之坛,工匠们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灭无闻。明代后期出现金陵、嘉定两大竹雕流派。前者创始人为濮仲谦,他善于选用盘根错节的竹根,略作雕琢,颇得造化之趣。后者由朱鹤开派,创凹凸浅深、可达五六层的深峭镂空雕法而有别于前者。朱鹤之子朱小松、孙朱三松均能承其家传而又过之。清代吴之、封锡爵、封锡禄等均系嘉定传派名家。封锡禄及侄封歧曾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内廷效力。竹黄工艺,去青留黄压平刻镂,兴于江浙、盛于苏州市。木雕分为杂木、硬木及软木3种。杂木雕刻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以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最为著名。浙江东阳、广东潮州、广州木雕为其重要流派。因潮广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广州硬木雕刻居全国之首,苏州则以精工过人取胜,但规制气势远不及前者。广州牙雕镂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层透雕的绣球和楼阁、龙凤船等是其名作。牙丝编织也是广州牙雕业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丝团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宫造办处牙作,从苏州、广州招募施天章、叶鼎新、陈祖章、李裔唐、萧振汉、黄振效、杨维占、顾彭年、陈观泉等名工为皇家服务。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简古朴拙,清代则工整细致,多染色烫蜡,唯内廷犀角杯不加染烫,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间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称“尤犀杯”。\x0d\[清代黄振效:象牙雕《渔乐图》笔筒]\x0d\镶嵌工艺\x0d\以金银、玉石、玻璃、珐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镶嵌于硬木器物,以加强其装饰效果,是雕刻工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木胎嵌金银纹,清内廷称为商丝,多用于硬木器或台座,苏州、北京较为盛行。运用多种珍贵材料雕刻并镶嵌于一器,呈现斑斓多彩的镶嵌,称为百宝嵌,为镶嵌工艺的杰出代表。明末扬州周翥是百宝嵌名师,他善用金、银、宝石和玛瑙等贵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树石楼台等嵌于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现出难以言状的光色陆离的艺术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时的王国琛、卢映之,嘉庆、道光时的卢葵生等对百宝嵌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广州用金属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镶嵌工艺较为发达,苏州则擅长以紫檀、红木、木为地,用金银丝或玉石嵌成各种图案和画面。明代百宝嵌单纯醒目,清代则日趋繁缛,应用于一器的镶嵌材料,品种丰富,图案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益臻妙境。金属镶嵌有铜胎错金银、铁金等工艺,特点鲜明、别有韵致。\x0d\家具工艺明代家具\x0d\明代家具基本上沿宋式家具而作损益。一般城乡人们使用杂木家具,富有者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木等硬木家具和楠木家具或髹漆家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样以便于生活并富于美感为原则。比例权衡更为科学、合理,附加饰件和雕饰都较为简单。苏州家具,亦称苏式家具,全国各地多有仿制。北京家具也较驰名,其形制、样式较接近于苏式家具。\x0d\清代\x0d\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家具,以髹漆或螺钿家具为主。清代家具形成于乾隆年间。此时苏州、北京的硬木家具发生了不少变化。苏州家具装饰繁复,硬木家具往往与髹漆、玉器镶嵌结合,制造雕漆、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莳绘及文竹、竹黄、斑竹等家具,与明代家具已相去甚远。广州家具已进入内廷,打破了原有家具的权衡格局,改变了苏式家具一统禁城的局面,在内廷屋宇陈设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图案、装饰、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扬州家具也不可忽视,其风格介乎于苏、广之间,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宝嵌家具最为名贵,为其特点之一。北京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吸收苏、扬、广式家具的手法,也有显著的变化。内廷家具由造办处油木作、广木作制造及苏、扬、广、长芦等地进贡,而成为全国家具的总汇。清代乾隆年间家具京式、苏式、扬式和广式4式并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家具特有的典雅与华贵的总趋势。晚清苏式、扬式家具虽在战乱中复苏,但仍日趋衰落。京式、广式家具也失去18世纪那种工精料实、繁华富丽的时代气氛。此时,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输入欧洲、日本家具,因而出现了仿洋家具或中西折中的不伦不类的“新型”家具。\x0d\文房四宝工艺\x0d\明清两代文房四宝,除注意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外,尤强调其装饰、玩赏、陈设等审美功能,工艺水平已达高峰。其中笔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产毛笔最为驰名。内廷御笔有宣德、嘉靖和万历等年号款识。以羊、狼等毫扎成竹笋头、兰花头或葫芦头。杆饰黑漆描金云龙纹,或用玉杆。清代笔杆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红、金漆等材料和工艺制做,以提高笔的装饰美。墨的装饰性、鉴赏性也大为提高,制墨名家辈出,明代以程君房、方于鲁两人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传世。入清后,曹素功墨名大振,传十三代后迁至上海,继续营业,盛名不衰。集锦墨盛于清代,康熙年间名家吴天章所制集锦墨形制翻新,雕镌精工,色彩斑斓,装潢典雅,多为文人珍藏。刘源监制国宝墨以及职贡图、耕织图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制墨的精品。明清两代纸、绢的最大成就,是宣纸的改进及对纸、绢的第2次艺术加工。以染色、粉、蜡、洒金、描金、掐丝及版水印等技法装饰纸、绢,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砚仍以端、歙两砚备受重视。苏州顾二娘是康熙年间江南制砚名手。内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砚。地方名砚尚有苏州澄泥砚、山东矶石砚、红丝石砚、宁夏贺兰山石砚、甘肃洮河石砚及湖南菊花石砚等,在全国均有一定声誉。另外还以各种材料、工艺制做砚滴、笔山、墨床、镇尺、臂搁等数十种附属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珑小巧,装饰精致倩美,不失为工艺珍品。\x0d\其它手工艺\x0d\此外,尚有衣冠带履、车轿鞍鞯、武备仪器、盆景、钟表、珠宝、玳瑁、竹黄、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纸等编织以及各地民间及各民族的手工艺等,都是工艺美术的独特领域和重要专业,是明清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技术,亦应还其本来面貌并给与一定的历史地位。\x0d\理论著述\x0d\明清两代不仅工艺美术获得巨大发展,且理论著述较之前代也多有出现,颇有建树。明代宋应星在本人从事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后,写出了《天工开物》这部有关手工业方面的著作。它详细地记述了各手工艺门类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情况。包括衣装、丝织、印染、陶瓷、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艺。为研究明代工艺美术的重要资料,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誉。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的《髹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2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则主要是供人们消遣玩物之用,书中有关古器珍玩之类的论述,对研究工艺美术史亦有参考价值。入清以来,理论著述则大都集中于陶瓷方面,且多谈及景德镇窑瓷业的发展,主要有:成书于乾隆年间,朱琰的《陶说》,补《陶记》之不足而又有新论的《景德镇陶录》(蓝浦著,后由弟子郑廷增补2卷,共10卷)。还有佚名氏的《南窑笔记》等。另外,关于玉器的有清末吴大的《古玉图考》,关于刺绣的有道光年间丁佩的《绣谱》和由吴县名绣工沈寿口述,经别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绣谱》等。或图文并茂,考订翔实;或论述规则,讲解要点;或叙述经验,传授技艺,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诗、文集、笔记、札记等著作中亦多有有关工艺美术的阐述、记载,其中不乏精辟之言。
关于“《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书白”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陶庵梦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