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网上有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下设1个环境地质研究所和10个分站(院)。现有地质环境监测人员393人(高级职称者131人,中级职称者117人,初级职称者80人,其他人员65人,见表)。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江苏省地矿局第一水文队直管的南京长观站对南京市辖区内的井(孔)进行水位、水质、水文及水量监测,对全省范围内的地下水监测始于80年代初。1986年成立的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下设11个分站(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淮阴(即现在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1998~2000年由原江苏省地质矿产信息所、江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部、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水文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南京测试中心、江苏省矿产品开发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现隶属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其中镇江分站由环境所直管。主要职责是:承担江苏省省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业务指导、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全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

从左至右:纪委书记肖荣基、副院长朱兴贤、副院长詹庚申、总工程师张登明、院长袁晓军、党委书记胡柏祥、副院长周康民、副院长陈火根、工会主席邱祖林

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目前,江苏省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

全省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井356口,控制面积80775km2,其中,国家级孔71眼,自测点40个,自记点5个,自动化监测点4组,其余均为委托监测,水质点198个。除自记点、自动化监测点外,水位监测频率大多数为每月6次,水质监测频率每年1次。此项工作已连续开展近30年,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掌握全省地下水环境的状况,分析研究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的成因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每年都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年报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地区丰、枯水期地下水水情通报。

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非常严重,为更好地掌握该地区灾害现状,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江苏省省政府启动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等项目,现已全面建成了由7组分层标、12座基岩标、249个GPS标石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控制面积达3万km2,并在苏州建成了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中心,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有线或无线传输、自动处理及分析计算等。全面提升了江苏省地面沉降自动数据采集和监测信息化管理水平。

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已相继完成了镇江、宜兴等40个重点市(县)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其中国家计划项目18个,其余均为自筹资金开展的,调查总面积达6万km2,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4200处,共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336处,其中省级群测群防点58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日趋完善。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江苏省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十分重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多年来给予了大量人财物的支持,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也明确提出创建一流环境地质研究所的奋斗目标,并逐年加大了对环境所的资金投入力度,所有技术人员均配备有电脑,项目组还配有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江苏省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也于2005年顺利建成,拥有超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绘图仪、彩色一体化复印打印机等高级设备。建立地下水自动化监测孔4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自动化监测站6座。

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

常州马杭基岩标

苏州盛泽分层标

扬州分层标及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

苏锡常地面形变监控中心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采用VC和VB混合编程方式,结合ArcGIS的AO组件,并调用了大量的WinAPI函数和动态链接库(系统主界面如图所示)。软件体现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中地质与气象学科交叉结合的特点,在功能上可满足当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需要,实现了多个时段的气象预报及对历史数据的查询,初步实现了降雨量数据的自动传输、地质资料和气象数据的查询显示、降雨量等值线的自动绘制及要素预报、手机短信发布及国土资源厅门户网发布等功能。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0~2005年全面建成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几年来,网络运行情况良好,做到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该地区地面沉降的最新信息,发布江苏省地质环境公报,及时向政府和社会通报全省的地质环境状况。

2004年6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通过江苏卫视、手机短信平台、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发布预警信息37次,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在江苏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监测发现,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大量超采第二承压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灾害及地裂缝灾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在全面评估其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及其对全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的严重威胁,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省政府审时度势,为争取先机、降低损失、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关地质灾害问题,一个在构建人地和谐史上值得见证的日子——2000年8月26日,出台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使江苏省率先成为全国通过地方立法手段确定地下水禁采工作目标、程序和要求的第一个省份。现在禁采工作已圆满完成,地下水水位回升迅速、地面沉降明显趋缓,通过禁采工作的组织实施,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非常明显。

六、法制建设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1999年5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年5月27日实施。1999年12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2000年8月26日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2001年8月24日江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2008年9月28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并于2009年3月1日起实施。

灾害点信息查询数据库

太湖大桥位于太湖,北起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渔洋山,南至西山大庭山,跨太湖,连接长沙岛、叶山岛、西山岛,由1、2、3号桥组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桥梁分院负责设计此桥。

太湖大桥全长4308米,桥面宽12米,181孔。工程由中共吴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总投资1.15亿元,1992年12月27日动工,1994年10月25日建成通车。西山集体、个人共为太湖大桥集资、捐款1000万元。

工程建设

前期准备

1987年10月14日,吴县城建局主持召开建造太湖大桥预可性方案座谈会,县有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10余人参加了讨论。之后,又邀请有关水利、交通、桥梁、环保、渔业、风景、等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沟通胥口至西山陆路,筹建太湖大桥较为合适。1989年5月至6月,吴县城建局委托江苏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址钻探,重点勘察了解太湖大桥沿线水下地质土实况。同年8月,提交《江苏省吴县太湖大桥前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91年6月29日,县常委会决定立即着手进行太湖大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9月9日,吴县城建局向江苏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太建办)报送《关于吴县西山大桥申请立项的报告》。9月11日批复同意建造。9月23日,吴县计委向苏州市计委上报《太湖大桥项目建议书》。10月15日,苏州市计委向江苏省计委上报《太湖大桥项目建议书》,吴县派专员送到省里。1991年11月9日,西山长2670米、宽16米的庭山公路工程破土动工。12月9日,无线太湖大桥建设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秦兴元,副总指挥蔡福泉。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人冯雪根,副主任葛家午、吴恒生、柯菊明。指挥部设在苏州东大街原吴县县政府大院内。

设计评审和地质钻探

1992年3月3日至5日,江苏省太湖风景建设委员会和吴县县政府邀请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省建筑设计院、省工程咨询中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无锡市建委、苏州市环保学院、市计委、市园林管理局等单位的12位专家参加太湖大桥方案的评审工作。专家们认真查看了3家单位提供的9套方案,并踏勘了胥口渔洋山、长沙岛、西山叶山岛、西山大庭山的架桥现场位置,一直认为,建设太湖大桥是十分必要的,桥位的选择和确定也是合理的,并对大桥方案的整体构想、造型、技术依据等提出了中肯意见。大桥设计和造型要与太湖自然环境形成整体、相得益彰,桥体要简洁明快、轻巧新颖,有时代感和个性特点。桥的外型要考虑周围山体轮廓线,桥宜低不宜高,宜简不宜繁,桥墩尽可能轻巧些,三座桥的造型风格要一致。经过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以B组一号桥的B方案——同济大学的方案为基础进行完善设计。这个方案的要领是“简洁明快,轻巧新颖”。5月18日,江苏省地质勘查大队进场,进行桥为地质钻探,历经月余。经钻探39个钻孔并进行的资料缝隙显示,桥位地质条件良好,直径一米的单桩极限负载达377吨。6月17日,省计委发出《关于苏州吴县太湖大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大桥题字

1992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乘坐“碧螺号”游艇视察太湖时,对旖旎的太湖风光赞叹不已。于福南向总理汇报了吴县正在加快太湖经济开发,并将在太湖建桥,以桥为纽带,加快太湖开发建设等情况,请总理为太湖大桥题字。李鹏总理欣然题写了“太湖大桥”四个字。

扩初设计和工程招标

1992年8月4日至5日,省建委在苏苑饭店主持召开太湖大桥扩初设计审查会,由省建委、省计经委、省交通厅、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省水利厅、省工程咨询中心、省太建办,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40余人参加。经实地察看建桥桥址,听取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省地质勘查苏州分院关于扩初设计和桥位地质情况的介绍,会议通过了扩初设计。8月21日,省建委发出关于太湖大桥扩初设计的批复文件。大桥主设计师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桥梁工程设计室主任洪志国教授。9月11日至15日,大桥建设指挥部召开议标会议,根据“报价合理,施工方案可行,施工技术先进,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原则,确定湖州市航道工程大队、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镇江市路桥公司分别为1号桥(胥口—长沙)、2号桥(长沙—叶山)、3号桥(叶山—大庭山)中标单位。9月17日,在苏苑饭店举行太湖大桥工程签字仪式,吴县县长、太湖大桥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秦兴元和中标单位签订了总价承包合同。9月25日,省计经委颁发太湖大桥建设项目《投资许可证》。

建筑施工

1992年10月27日,吴县县委、县政府在太湖大桥1号桥北端的胥口墅里村渔洋山麓举行了太湖大桥开工典礼。上午11时,大桥第一根钻孔灌注桩顺利完成,太湖大桥施工建设正式拉开帷幕。10月29日,西山镇党委、镇政府在3号桥大庭山工地举行太湖大桥3号桥开工典礼,西山2万多群众自发前往参加了开工典礼。10月30日上午9时30分,3号桥第一根灌注桩开钻,拉开了3号桥建设的序幕。11月28日,2号桥正式开工。

1994年6月30日晚,西山大庭山至叶山岛的太湖大桥3号桥率先合拢,吴县当政委领导和附件几千名群众观看了3号桥合拢的壮观场面。7月1日,西山镇党委组织全镇10000多名***员参观3号桥,徒步走上叶山岛,庆贺大桥合拢和党的73岁生日。7月9日,3号桥正式贯通。8月8日,1号桥合拢,9月11日贯通。10月6日,2号桥合拢。

1994年10月25日,太湖大桥全线通车,震天的爆竹声、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湖中渔帆片片,摩托艇劈波穿梭,天上航拍的飞机凌空而过,万顷太湖沸腾了。通车典礼在渔洋山麓隆重举行,李鹏总理发来贺词:“热烈庆贺太湖大桥通车和旅游度假区的兴建。”任建新、费孝通、孙起孟、王光英、迟浩田、安子介,江苏省委书记陈焕有、代省长郑斯林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发来贺电、贺词。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市长章新胜分别代表江苏省、苏州市祝贺大桥建成通车。首位外地捐款人、盱眙县11岁的初一学生尚炜炜应邀专程前来参加通车典礼,她的讲话把庆典活动引向高潮。县委书记、大桥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于福南在会上汇报了建桥情况及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发、开放太湖的思路以及部署和行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德正、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柳林、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为然、省建委主任颜伟、原南空副司令员韩德彩、原省交通厅挺长杨大年、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龙元、吴县政协主席叶陶君等为大桥志和功德碑揭幕。《人民日报》总编范敬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达人、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席王敏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正昌、香港华润公司总经理朱友蓝、苏州市市长章新胜、省委副秘书长陆军、苏州市政协副主席黄铭杰、吴县县委书记于福南、香港运盛集团董事长陈泽盛、泰翔公司董事长谢进旺等为太湖大桥通车剪彩。

1994年10月27日下午,西山镇党委、政府在东河新区信用社大楼前举行“西山人民热烈庆祝太湖大桥胜利通车大会”,3万多群众自发参加了这一西山空前的盛会。大会由西山镇镇长杨渭清主持,西山镇党委书记马德芳,西山镇在外工作的领导代表、吴县保险公司总经理王锦生,学生代表、西山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徐小英,吴县太湖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蔡福泉在会上讲了话。出席的嘉宾有在外工作的西山籍领导、捐款者代表、西山历届党政领导、新闻界人士等90多人。在会上进行文艺表演的有彩旗队、军乐队、舞狮队、鲜花队、舞龙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彩车队由遥控航模飞机跟随,绕西山环山公路,由东河出发,路经镇夏、堂里、东河至叶山。8辆彩车的名称为:欢天喜地、太湖明珠、幸福之桥、天仙思凡、乘风破浪、西山胜景、百果之园、鹊桥相会。晚上,在3号桥、东河新区、镇夏、五丰四处燃放礼炮烟花。太湖大桥的开通成了西山人交谈的人们话题,成了西山人前所未有的兴奋点,西山到处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

工程概况

太湖大桥全长4308米,其中1号桥长1768米,73孔,设两个主通航孔,通航净空标准为六级,标高10.5米。1号桥总造价为3799万元,单位面积造价每平方米1885元。2号桥长1621米,68孔,设一个主通航孔,通航净空标准为五级,标高22.5米。2号桥是三座桥中最高、主孔跨径最大的一座,总造价为5289万元,单位面积造价每平方米2718元。3号桥长919米,40孔,设一个主通航孔,通航净空标准为六级,标高10.5米。3号桥总造价为1923万元,单位面积造价每平方米1744元。1号桥、3号桥主通航孔为三跨连续梁,跨径为(30+40+30)米。2号桥主通航孔为五跨连续梁,跨径为(30+50+70+50+30)米。主通航孔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由两个宽6米的单箱组成,其余引桥均为跨径22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全桥均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2米,最大桩长50米。

桥面全宽12米,其中车行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栏杆高1.3米,为细石混凝土结构,花色,中间为铸铁如意花饰。大桥采用低照明,灯设在栏杆柱顶。整个桥体简洁、明快、轻巧、新颖,富有时代感,与太湖山水相得益彰,远望似白色银练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为碧波太湖增添了新姿。桥面为一般二级公路标准。

道路接线工程、桥面路灯安装及栏杆喷涂工程分别由吴县交通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处、吴县银河照明器材厂及苏州白领子艺术设计公司石公。叶山岛、长沙岛陆地公路全长2870米,宽15米,为二级公路,其中,叶山376米,长沙2494米。叶山岛公路路基工程由西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于1994年5月完成;长沙岛路基工程由胥口镇人民政府组织,委托长沙村委会实施,于1992年完成;路面工程由吴县交通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处实施。于1994年10月完成。

太湖大桥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20吨、挂车100吨,桥梁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

关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靖易的头像
    靖易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靖易”

  • 靖易
    靖易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全国地质环...

  • 靖易
    用户080804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