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全文翻译

网上有关“石壕吏全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壕吏全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文: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

一男附书至5,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8。急应河阳役9,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逾:越过。

3.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

4.致词:述说。致:对……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5.附书:捎信。

6.且偷生:苟活。且:苟且。长已矣:永远完了。

7.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8.老妪:老太婆。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

9.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

10.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译文: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刚刚阵亡。活着的那些人只能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那个老妇人在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改写:

杜甫已经无力再赶路了。他隐隐约约的看到前方有几点灯火,全身便好像刚充完电一样,径直的向灯光走去。

杜甫隐隐约约的看到村口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字:石壕村。

杜甫在一个和蔼的老翁家吃了一顿红薯——这可是老翁家最丰盛的晚餐。之后,老翁把他安置在了他家的一个厢房里住。

月至中天,不知何方飘来了几块愁云,叫朦胧变得昏黑了。

一会儿,杜甫听到老翁家有点动静,他下意识的把窗户打开一条缝向外看:只见老翁从院墙上翻了过去,老妇赶快拿掉了梯子。

有几处火把向这边移了过来,旁边还押着几个男劳力。啊!杜甫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来抓丁的啊!”杜甫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有两个捕差走出人群,向老妇家走了过来,杜甫的心顿时提到喉咙眼上:可别抓这家人啊!

正当杜甫思忖时,两个差役已经叫开了门,老妇颤颤巍巍的从屋里迎了出来。杜甫看得清楚。

两个捕差眼睛瞪得像铜铃,大声叫道:“死老婆子,把——你家里的男人,给我——统统的交出来,否则……哼!”他扬了扬手中的刀,老妇吓了一跳,她上下观察了这两个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手持一根水火棍,全身穿一件黑色袍子,上披一件印有“差”字的血红色的大衣,脚蹬一双黑布靴;另一个手握钢刀,身穿白袍,披了一件**大衣。!

“啊,两位大爷,我家应该是有男丁的,可上一次你们一下子把我那三个儿子都带去守战了。前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说我那另外的两个苦命的儿子……刚刚……战死了……”说到此老妇伤心地大哭起来。

“还有你家的老东西呢?”那胖吏恶狠狠地说。

“听说俩儿子死后,我那老头子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老病复发,前天刚刚死去……”老妇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浑浊的泪滴像断线珠子一样滚滚落下。

“嘿,你这糟老婆子,你敢跟我耍嘴皮子,小心我……。”这时从屋内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时一个捕吏上前质问老妇:“哎,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哎,哎,我那可怜的孙子啊,刚出生没几天就没爹了……你们也听见了,我那苦命的孙子还在吃奶,所以我那儿媳也还在家,可是,生活就是一天不如一天,儿媳出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啊!你们就可怜可怜我们吧……官爷……”老妇苦苦哀求着。

两位捕吏听后私下嘀咕了几句,又冲老妇叫道:“哎,这么得了,我们可怜你那孙子,但你儿媳走了你可以养活,那就把……”

“哎,两位大爷,这千万可使不得!”老妇赶紧打断了捕吏的话,“我老太婆虽然老了,但如果实在要我家去一个人的话,我愿意随你们前去,起码我还可以为你做饭啊!就让我和你们一块走吧,今晚就跟你们赶快回去应征河阳的兵役,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吧!”

捕吏看了看她,不禁撇了撇嘴角,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就极不情愿地把她给带走了。就这样,老太太连个招呼也没来得及跟儿媳打,就被抓走了。

杜甫眼泪盈眶,摇头深叹,哀伤不已。

月已偏西了,杜甫辗转反侧,老妇被抓走后,他一直就听到隔壁的儿媳断断续续的哭声,杜甫听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杜甫怀着伤痛的心,打好行李,继续赶路,送行的只有孤独的老翁一个人了……

《石壕吏》简单的翻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 ***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著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著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8)怒:恼怒,这里指凶狠。

(9)啼:哭啼。

(10)苦: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4)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5)附书至:捎信回来。

(16)新:最近。

(17)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偷生:姑且偷生

(18)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9)室中:家中。

(2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1)唯:只,仅。

(2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22)未:还没有。

(23)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4)完裙:泛指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25)老妪(yù):老妇人。

(26)衰:弱。

(2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一起回去。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28)应:应征。

(29)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0)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1)备:准备。

(32)晨炊:早饭。

(33)夜久:夜深了。

(34)绝:断绝;停止。

(35)闻:听。

(36)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37)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38)独:惟独。

(39)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40)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41)新:最近。

文章写了差役趁夜捉人,最后老妇人被抓的故事。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二、作者并不反对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不平,国家就不会安息,所以又是对“老妇人”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也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石壕吏(翻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

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别,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叫人捎了书信,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第二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人告别。

关于“石壕吏全文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凌芙的头像
    凌芙 2025年09月13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凌芙”

  • 凌芙
    凌芙 2025年09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石壕吏全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壕吏全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课文:暮投石壕村1,有...

  • 凌芙
    用户091311 2025年09月13日

    文章不错《石壕吏全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