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

网上有关“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不贪为宝”的子罕

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2.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3.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4.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波宁海人.其书斋名逊志,蜀献王改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被乡人称呼为“小韩子(小韩愈)”,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杨枢的举荐,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太祖见方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虽然如此,太祖却有意让方孝孺日后辅助自己的子孙,于是任命方孝孺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之子蜀王椿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并亲题“正学”二字赠其书斋.

东晋的陶渊明

唐朝的魏征,房玄龄,狄仁杰,宋景

北宋的包拯

南宋的岳飞,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

明朝的于谦和海瑞

清朝的刘庸和林则徐

国学人物:吴中四杰

杨枢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易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在易学方面的造诣很高。杨枢机是宋代的学者,曾担任过宰相职务,以及任职于太学教授。他对易学的研究非常深入,著有《易说》和《易学备要》等著作,对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枢机对易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易经》的解读和研究上。他以丰富的学问和思想深度,将易学融入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提供了许多有关领导才能、道德伦理、天命预测等方面的指导和借鉴。他的学说至今仍然对后人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杨枢机在易学水平上可谓是相当高深的。他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易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庄村位于哪个市

国学人物:吴中四杰

 唐初有四杰,明朝初期也有四杰,那么这四杰具体指那四位文学大家呢?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余集绘《青丘先生小像》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未能镕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得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亦失之过贬。

 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鸣集》等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另有文集《凫藻集》等,今人整理合编为《高青丘集》。

 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元末明初诗人、画家,明初十才子之一。杨发之后,杨枢之孙,杨元德之子,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诗风清俊纤巧,并工书画。书师锺繇,行草师二王;画长墨竹,兼善山水。曾著《论鉴》十万余言,与杨维桢友好。著有《眉庵集》12卷,补遗 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眉庵集》书影

 杨基祖上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后移居吴中,遂为吴人。九岁即能背诵六经,及长,著书十余万言,名曰《论鉴》。元末大乱,他隐居吴之赤山。及张士诚据吴,辟为丞相府书记,未几辞去。明师克平江(今江苏苏州),被安置临濠,旋徙河南。洪武二年(1369),起为荣阳(今河南荥阳)知县。未几,以荐为江西行省幕官,累官兵部员外郎。迁山西副使,进按察使,被谗夺官,谪输作(罚服劳役),竟卒于工所。

 铁笛先生杨维祯在吴中以诗闻名,号?铁崖体?,杨基曾作?铁笛歌?赞之,维祯甚赏识。全文如下:

 铁笛歌为铁崖先生赋

 铁崖道人吹铁笛,官徵含嚼太古音。一声吹破混沌窍,一声吹破天地心。一声吹开虎豹闼,彤庭跪献丹废箴。

 问君何以得此曲,妙谐律吕,可以召阳而呼阴?都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笔削手,谱咸透天之窍,价重双南金!掉头王署不肯入,直上弁峰绝顶俯看东溟深。王纲正统著高论,唾彼传癖兼书*。时人不识我不厌,会有使者徵球琳。

 具区下浸三万六千顷之白银浪,洞庭上立七十二朵之青瑶岑。莫邪老铁作龙吼,丹山风舞江蛟冷。勖哉宗彦吾所钦,赤泉之盟犹可寻。更吹一声振我清白祖,大鸣盛世,载赓阜财解愠南风琴。

 杨基此诗作于元季,据明成化间张习志《眉庵集后志》记载,当时杨维桢主盟诗坛,一日由松江到苏州,酒席间问杨基能否写首诗歌咏铁笛,杨基说:?不惟为作铁笛歌,尤且切效老铁体。?第二日便做成此诗以示,杨维桢惊叹曰:?吾意诗径已芜,今复得子,老铁当退步,还尔出一头地也。?这句话是仿照欧阳修读苏轼的文章之后的一番话而说的,足见他对杨基评价之高。其后,他邀请杨基一同到松江,又对旁人说:?吾在吴又得一铁来矣,若等就之学,优于老铁学也。?于是当时人便以?老杨?称杨维桢,?少杨?称杨基。杨基自称效老铁体作比诗,老铁体即?铁崖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维桢才力横轶,所作诗歌以奇谲兀募,凌跞一时,效之者号为铁崖体。?杨基此诗名为咏铁笛,其实乃是歌颂杨维桢。全诗纵横排募,藻饰奇丽,正体现了典型的铁崖体风格。

 张羽(1333?1385)明初诗人。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并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明?张羽撰 重刻张来仪《静居集》四卷

 张羽本浔阳人,壮年随父宦游江浙,为兵乱所阻,不得归,又喜吴兴山水,因与友人徐贲相约卜居戴山东(今浙江桐庐县东);再徙吴兴。元末授安定书院山长;明初应徵为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洪武十八年(1385),因事贬谪广东,半道被召还,自知难免,至南京第三天,自投龙江(今南京下关)而死。

下庄村位于润城东北,自古来文风鼎盛,人杰地灵,素以“文墨之乡”著称,明清两代,就出了十位进士,两位亚魁,数位举人,代表人物有明独资捐款修海会宝塔的李思孝、开阳城父子同中进士先河的李豸、李可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杨念先、杨兰阶;抗日战争时有大义凛然的李尔俭和视死如归的刘小奂;“中庄秧歌”创始人张泽生、李益洲等。在阳城县有影响的百位历史人物中,仅下庄就有十二位。古建筑有村南岭之“南神庙”是白巷里之文化神庙、还有供奉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五帝庙”、李家大院、石栏杆院、杨家大院等;在我省享有盛名的“七逸老人诗社”也诞生在下庄。

下庄村与沁阳村、贝坡村、楼泉村、沟西村、中庄村、香程村、下伏村、望川村、柏沟村、河头村、西坡村、王村村、洎水新城社区、北音村相邻。

2019年6月6日,下庄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庄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又称“老狮院”,是八百余年文采风流、薪火相传的杨家之宅院。杨家在金、明、清三朝出过五名进士、数名举人,其中代表为杨枢、杨植分别官至河南、陕西按察使等,民国年间杨念先、杨兰阶是著名金

下庄五帝庙

下庄五帝庙,因在牛王庙基础上扩建而成,也称牛王庙,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地处村之正北、尖山脚下,南与村南神庙隔河相望,东依可乐,西临洎水,雄姿恢宏,丈韵深邃,乃白巷里境内古建之冠,庙内供奉着

下庄李家大院(李思孝故居)

李家大院即李思孝故居,有东西两大院,东院由十个院落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奇妙,最大的院落是三进院,中间有厅房,最小的院落只有几十平方米,为配院或小跨院;现存门楼匾额是明末进士、陕西朝邑知县李番

下庄村附近有下庄杨家大院、下庄五帝庙、下庄李家大院(李思孝故居)、屯城古村、屯城东岳庙、上伏大庙等旅游景点,有阳城山茱萸、阳城桑葚、阳城蚕茧、析城山小米、山西山萸等特产。

关于“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晏杰森的头像
    晏杰森 2025年08月17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晏杰森”

  • 晏杰森
    晏杰森 2025年08月1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不贪为...

  • 晏杰森
    用户081704 2025年08月17日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高洁正直的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