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翻开中国历代的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这些高僧都具有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他们中有的以淡泊名利被人称颂;有的是惜福节俭受人爱戴;有的以严持戒律为人师表。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高僧,是与他们超越常人的嘉德懿行分不开的。
南朝刘宋高僧僧旻法师,七岁出家,博通经论,闻名全国,众人便称他为旻法师。旻法师平时致力于修建寺庙,装设经像,放生布施,从来不知厌倦,更不曾因劳累而废弃。有人问他:「和尚您所修的功德不算少了,可惜没听说您办过大斋会,恐怕功德不圆满。」
旻法师说:「大斋会很难如法合理,而且需花费许多米、菜、盐、醋、柴、水、汤、炭等等的东西,践踏、洗涤、烧灼等多所伤害微虫类小生物。所以,我不办斋会。如委托王宫或达官贵人办理,更难如法,他们唯求世俗的应酬,失去了斋会真正的意义,因此,干脆就不办了。」
旻法师认为,当时人每做一件修福的事,就要办一次斋会,称为圆满。甚至闭关的和尚,关期过了一半后,就在闭关中办斋会了。日夜筹划,光预备斋会的事,时时不可或失的修道正念也都丢到脑后去了。旻法师的话,的确是对喜欢办斋会人的警示。
梁代锡都彭城寺慧开法师,是吴都海盐人,跟从钟山开善寺智藏,扬都庄严寺僧旻两位法师学经论,他讲经非常好,名闻当世。豫章太守谢慧恭迎开法师讲经,供养他很多钱。但他还没回到家,已把供养的钱布施分散光了。
晋安太守刘业供养他一万钱,不到一天,全部又布施给贫穷的人了。开法师的个性开朗随和,不注重外表。衣服弄脏了,也不会刻意去洗它。
说法而不受供养,才真正叫法施。如果每个出家人都能像开公一样,则佛教将会更有前途。
隋朝富上法师,挂单于益州净德寺,系挂一顶大斗笠在路旁,坐在斗笠下读诵经典。从不开口向来往的路人化缘求布施,有人布施财物给他,他也不道谢或类似一般化缘僧口中念念有词,仿佛为斋主消灾祈福。因为道路偏狭,人烟稀少,所以多年来都没有收到什么布施。
有人对大师说:「城西北往来人口稠密,布施可多些,你不如到那里去。」大师回答说:「一钱两钱可以维持生命就好了,何必要多呢?多也没用。」陵州刺史赵仲舒,是当时一位三代严刑的酷吏,不信佛法,也不敬三宝。听到富上大师的事情,故意要试他,骑马经过他身边,假装不小心掉下一贯钱。富大师仍悠然地读经,看也不看一眼。赵刺史走了很远后,再令人去取钱,大师也不管,熟视无睹。舒于是问大师:「你整天所得不过一钱,现在一贯钱掉在地上,你看到别人拿走,为何不阻止呢?」
大师说:「那不是我的东西,我为何要认它是我的,而阻止人家去拿呢?」
赵刺史于是下马道歉礼拜,非常叹服地回去了。
唐朝明州大眉山法常禅师,得到道一禅师即心即佛的心法要旨之后,隐居深山之中,没人知道。管盐官写信召见他,他谢绝不去,回了一首偈语给盐官: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针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法常禅师的意思是说,我住在深山中有池塘,长满了荷叶,我用荷叶作衣服遮身蔽体,用也用不完。有好几棵松树,长满了松花松果,用于充饥,足足有余。本以为大众都不知道我的住处,可以清闲修道,没想到还是让人找到了。我只好离开这里,搬到更深的山中去住。
在古代高僧中,有很多人因为惜福节俭受到信徒的爱戴。唐朝东阳清泰寺玄朗法师即是。他经常修头陀苦行,住在山涧旁,别号左溪尊者。自己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认为屋子虽小,可视如法界般宽大。他四十余年只穿一件七衣,一辈子只用一个卧具。如不是为了查阅经典,绝不随便点燃蜡烛,如不是要礼佛拜佛,也绝不随便走动一步。大师要洗钵盂,则山中群猴争着捧去洗,大师要诵经时,众鸟都飞到上面来,挥之不去。州刺史王正容屡次请玄郎法师,他都推脱有病而不去。
从玄朗大师的清心寡欲、惜福节俭的行为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玄朗大师飘逸的身影,感受到了大师的悲悯众生的情怀。
唐朝京师弘法寺静琳法师,京兆化原人,道行高超,道风远播后,信徒的供养一天天多了起来。信徒供养的财物都一并拿给侍者,也不再问多少。一天,他忽然想到要拿钱去做布施,才忽然后悔自己没钱,侍者拿钱出来,琳法师说:「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钱!」平生衣服破了,都用纸来补。
很多法师对生活的简朴,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唐朝通慧法师,三十岁出家。独自到太白山修行而不带粮食。饿了就以野草充饥,渴了就喝山泉解渴,困了就靠在树下休息,醒来后就坐禅参究。他过了五年这样的生活,有一天因用木棒打土块,土块不成形体,法师因此而悟道。法师晚年只穿一条裤子,盖一条被子,穿一双麻鞋,用了二十年之久,衣服经常缝缝补补,冬天夏天都是如此。
唐朝衡山弥陀寺承远法师,起先学道于成都,后来住在衡山西南的山岩中,有人布施东西给他吃,他就吃,没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来拜谒他,走在山谷中与他不期而遇。他们见大师身形消瘦,蓬首垢面,自己担负著薪柴,以为他是一般的出家人而不予理睬。到了远大师的住处后,他们才知道刚才负薪担柴的人就是远大师,不禁羞愧难当。
唐代宗听说他的德名,颁赐他住的地方叫「般舟道场」,世人尊称大师为莲宗三祖。
对于承远法师的朴素为人,莲池大师赞叹说:「尧住的地方是用茅草盖的,别人看来以为是村舍,而不是皇上住的地方;禹穿着破旧的衣裳,别人不晓得他是皇帝,还以为他是野人呢!何况出家人,本来就应以一钵一衲来支持身命的,还能讲究什么呢?现在有些人,衣服讲究奢侈华丽,雇养许多奴仆,还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仆从,洋洋得意地出入于众人聚集的处所,还丝毫不感到惭愧!」
唐朝益州空慧寺慧熙法师,自己一人独居,没有侍者,日中一食,也不接受人家的布施。房内地上除了平常走出的一条路外,其他都长满了霉苔。他的坐榻,除了中央人常坐的关系,没有灰尘,两头则尘埃堆积,好像很久没人坐的样子。他的衣服破旧不堪,仅可遮风御寒;冬天穿这破旧的僧服,夏天到了就把他悬挂在屋梁上。慕名而去拜谒的人,就在这房子内向他请教,大师慈悲和蔼地对待,循循善诱,有时来往的人多,要等几天才能见到大师的面。
莲池大师还在《诲众清约》一文中列举了古代高僧少欲知足的言行:宋代慈受怀深禅师有一天在参禅放参时开示徒众说:「一个人忘却名利,甘于淡泊,世间的名利之心减少了,道念自然会增加。扁担和尚一辈子靠捡栎树的果实充饥,也绝不向人化缘求得衣食之需。永嘉大师不吃用锄头耕种的菜,因为耕锄唯恐伤害泥土里的微小生物,且敬重农夫汗滴禾下土的辛劳。高僧惠休和尚,三十年来只穿一双鞋子,地皮不坚硬时,就打赤脚走路。你们现在衣食不缺,没有饥饿就吃饭,天还没冷就加衣服,身体还没脏就洗澡了,还没到睡觉时就睡着了,这样生死之道还没弄清楚,心境污染未尽,惑障不断,凭什么来消受上述的福报呢?」
莲池大师通过众多高僧淡泊名利、少欲知足的事例,告诫为佛弟子,在财利面前一定要少欲知足,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成就道业。
在古代高僧中,有很多以持戒精严、以身护法而著称。他们持戒的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使人不得不赞叹他们高洁的戒行。唐朝风州大兴国寺道琳法师,三十五岁时出家,进入太白山深岩中隐居,皇帝器重他,令他住持大兴国寺。不久,他又逃到梁山南方隐居。一生勤俭刻苦,认为女色是产生欲染的祸根,终生不和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接受女人布施,不让女人进入他的房间。临命终时,有女弟子来问候病况的,大师在房间里知道了,就让她们不要进来,不和她们见面。
其实,戒律中允许为女人说法,但要庄重,不可嬉笑让对方见到师父的牙齿,也不可以多说话。而道琳大师绝不为女人说法,似乎太过严格。但末法时期人心不古,戒律衰微,根本不必担心出家人不为女人说法,只怕他为女人说法而迷爱染著而已。像道琳大师这种风格,大可做后来学人的借鉴。
唐朝始州香林寺惠主大师,始州永归县人,专心精研戒律。大师住持青林寺期间,有一天陵阳公到益州,因为自己对佛法没有任何信仰,便把一百多头驴骡牵入寺中,安放在佛殿、讲堂和僧舍中,寺内没有一个人敢于违抗的。惠主大师从外面回来,看到这种肮脏杂乱的情形,马上进入房中,带着锡杖和三件袈裟出来,厉声说道:「要死要活就在今天了!」说完举起锡杖向驴骡打去。这些驴骡被他打得昏倒在地,好像死了一般。主大师遂将驴子、骡子推到大坑中去。
地方县官知道此事大吃一惊,抓住惠主大师往陵阳公处申诉判罪。出乎意料的是,陵阳公不但没有责怪加罪,反而欢喜地说道:「承蒙律师这样开示,破了我的悭吝和贪欲心,我从这次教训中获得莫大的利益。」于是送大师十斤沉香,十段绫罗绸缎。后来回到京城,他还亲自跟从惠主大师受了菩萨戒。
从以上高僧淡泊名利、惜福节俭、少欲知足、严持戒律和以身护法的德行中,我们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行为而赞叹,同时也会深受他们德行的感染和净化,从而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
解释一下顽石、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神瑛侍者之间的各种联系(关系、瓜葛),感激不尽。
神瑛侍者(贾宝玉)在凡间出世时,口中含了一块美玉,就是补天顽石。
神瑛侍者是一个天上的人物,下到人间就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曾经以甘露灌溉了一株草,就是绛珠草。
轮到神瑛似者要去人间,绛珠草要还神瑛侍者的恩情,就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故而绛珠草到了人间便成了林黛玉,她真的为贾宝玉哭了一辈子,直到死。
由于顽石也想享受一下人间的滋味,所以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便携顽石下到人间,神瑛侍者在凡间出世时(也就是贾宝玉),口中含了一块美玉,这就是这块补天的顽石。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1、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贾宝玉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2、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
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百度百科-神瑛侍者
百度百科-红楼梦
顽石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石头,是宝玉入世前的身份,是后来的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宝玉入世后随身携带的物件,是宝玉灵魂的象征;甄宝玉是与宝玉性情相近的贵公子,被看做宝玉的影子;神瑛侍者是宝玉在天界的身份。
具体如下:
1、顽石
曹雪芹在叙述《红楼梦》一书缘起(也就是此书又名为《石头记》的缘故)时,编造了一个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顽石的故事。这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有所不同。
“顽石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比较一致的情节是,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经一僧一道“袖了这石”,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使它有机会在红尘中历经繁华,因此《红楼梦》就是“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2、通灵宝玉
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当做命根子挂在项上。贾宝玉是女娲剩一石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
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附生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薛宝钗)玉(通灵宝玉),一边木(林黛玉)石(贾宝玉),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
3、贾宝玉
贾宝玉,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4、甄宝玉
写甄家,写甄宝玉。意在告诉读者,甄,即真,甄家的事情才是真的。甄府和贾府是世交,写贾府即是在写甄府。甄府即贾府的艺术原型,同理甄宝玉即贾宝玉的艺术原型。
因此贾宝玉才在长相、性格、名字等方面与甄宝玉一模一样。贾宝玉是艺术世界中的人物,而甄宝玉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亦真亦假,真真假假,要从假中发现真。
但曹雪芹写甄宝玉还有另一层深意。甄宝玉才是那个真正懂贾宝玉的知己。史湘云说如果被打了,可以找甄宝玉诉苦。其实曹雪芹是以史湘云和袭人所说之话,告诉我们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甄宝玉会开导贾宝玉,因只有甄宝玉才真正懂得贾宝玉,相当于宝玉的影子。
5、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是在《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角色。
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
扩展资料:
宝玉其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这几乎成了今天广大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
而当我们以男人解放思想为背景重读《红楼梦》时,便会发现,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
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但在他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百度百科—顽石
百度百科—通灵宝玉
百度百科—贾宝玉
百度百科—甄宝玉
百度百科—神瑛侍者
关于“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思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翻开中国历代...
文章不错《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