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

网上有关“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意思是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之样崇高。

出自——春秋时期管仲《管子·形势解》。

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译文: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之样崇高。明君考虑事物,为天下全局打算,这叫作谋虑远大。谋虑远大则海内都受到他的恩泽,恩泽施布于天下,后世享受他的功业,愈久远而利益愈多。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

《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百度百科—管子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的出处?

接纳和包容是成就伟大事物的重要条件。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出自《管子·形势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理观点,意味着海洋不排斥水流,所以能够成为广阔的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够成为高耸的山峰。这句话通过比喻告诉人们,接纳和包容是成就伟大事物的重要条件。

出自春秋·管仲的《管子·形势解》

出处《管子·形势解》——春秋·管仲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译文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扩展资料

1、《管子·形势解》创作背景

《管子·形势解》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2、《管子·形势解》作者介绍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关于“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半阳的头像
    半阳 2025年09月19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半阳”

  • 半阳
    半阳 2025年09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半阳
    用户091904 2025年09月19日

    文章不错《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