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当黄百韬兵团撒到碾庄时,鉴于严峻的形式,黄百韬开会研究当时形式,商讨对策。而在这次会上,多数的军官都主张趁共军主力未到,兼程前进,靠拢徐州以防被围,但这时偏偏有个64军军长刘镇湘想要留下来和共军干上一仗,如此境地仍敢声言同共一战。可是刘镇湘不想走的真正原因确是让人想不到的。黄百韬分配给刘镇湘的阵地是古时候的土山,相传三国时候关羽被曹操围住不得不降的地方就是这个土山,刘镇湘迷信,嫌其不吉利,所以不想走,另外他的64军经过整训后,比较完整,有些战斗力,他凭自己那点实力还想和共军较量一下,刘镇湘的意见遭到多数人的反对,但就在大家争论的时候,黄百韬兵团的先头部队在曹八集被歼,黄百韬兵团被共军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下想走还走不了了。
机要秘书进来呈上南京国防部急电:七兵团未过运河,便如此凌乱,恐继续西进,被共军尾追,陷于溃散。故令独断专行,迅速决策。如有必要,可在碾庄略加修整,如能击破敌人再走亦可。黄百韬轻轻放下电报,脑际在快速翻腾:各军匆匆西撤,损失重,人心混乱,确实极需要整顿。再说解放军南下北上如此迅速,自己部队在毫无屏障的陇海线上撤退,很有可能被分割成一段一段。碾庄一带留有李弥兵团修筑的工事,只要对这些还很坚固的工事略加修整,就能立即使用。于是,黄百韬一拍桌子:“诸位,就这样定了!这次会战关系党国存亡,老头子不会置我们于不顾。我们应该有力挽狂澜的决心!”
他随即作出部署:
兵团司令部置于碾庄圩不变,令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任碾庄圩警备司令,负责兵团部安全;第二十五军占领碾庄以北之小牙庄、万家壶一带,向北防御;第六十四军占领碾庄圩以南之大院上、吴庄,向东防御;第四十四军据守碾庄圩车站及车站以南之各村庄,对南防御;第一百军位置于彭庄、贺台子,对西防御;各军炮兵集中使用。 经过几天紧张的追堵,11月11日,华野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随即令第4、6、8、9、13纵队在特纵配合下,负责围歼黄百韬兵团。当晚,华野在碾庄一带部分地区打响外围战,但由于轻敌,激战一夜几乎毫无进展。黄百韬进驻碾庄圩之前,这一带一直是李弥兵团的防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特别是碾庄,村子的周围有两条又宽又深的水壕,水壕边还有用来挡水的厚厚的土墙,使碾庄变得易守难攻。
12日晚上,华野5个纵队在特纵坦克火炮的配合下,发起全面进攻。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进展并不顺利。在碾庄的北面,4纵攻击大兴庄未成,西北方向的13纵也在大宋家与守军形成相持;6纵在西南方向进攻,攻占王家集,歼灭100军1个团,但在向彭庄进攻时,未能成功; 8纵始从东向西实施攻击,激战一夜,攻占鲁楼、 火烧房,在梁庄一带受阻;只有位于东南方向的9纵进展顺利,先后攻占前板桥、徐井洼等村庄。 同一天,国民党空军派飞机向碾庄空投对空联络电台,飞机在碾庄上空发生故障而坠毁,飞机上的空军通讯科少校科长跳伞落到碾庄,进一步密切了陆空联络,黄百韬喜形于色,叫道:“天助我也!”
由于黄百韬兵团十多万人集中在方圆仅十多里的地域,华野难以对其采用穿插分割,逐一消灭的战术,只能逐村逐屋争夺。而黄百韬并没有把外援看得太有希望,因而从一开始就抱着死拼的信念,依仗着地形优势和完善的工事,打得非常狡黠和顽固。各村的防御工事修得都很隐蔽,难以被发现和摧毁。有的工事还筑成夹墙式,当防线被突破后,他们就从解放军突进部队的后面进行射击。村落一旦被解放军占领,他们又立即组织炮火实施密集轰炸,然后进行反击。还不时联络空军对华野阵地进行空袭,造成华野很大的伤亡。
开头的三天中,华野虽攻下多个村庄,但进展比预计的要缓慢,且伤亡十分巨大。很多部队开始产生焦虑情绪。同时,由于部队前几天追击行军速度太快,后勤补给没有跟上,部队的粮食和弹药供应都出现了严重困难。 根据战场的形势发展,粟裕于14日晚上在碾庄南面的土山镇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攻击集团,由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并针对黄百韬兵团中各军强弱不一的特点,决定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同时,为减少部队伤亡,实施有效攻击,要求实行土工作业迫近国民党军阵地。 经过一天的准备,16日,华野攻击集团开始实施攻击,但由于缺乏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经验,第一天的攻击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突破。各纵立即调整部署,实行逐点攻击逐村争夺。17日下午17时,华野攻击集团各部队在火炮和坦克掩护下再次发起攻击,(13纵因另有任务,移土山镇休整)。4纵攻占碾庄西北的大牙庄,歼灭国民党军108师1个团;6纵在坦克的配合下,经过激战,先后攻占碾庄以西的前黄滩、后黄滩,歼灭国民党44军军部及162师师部和4个团残部;9纵从碾庄南面实施攻击时,意图从南门内一座石桥上越过水壕。国民党军在不足百米的距离内,集中了数十挺机枪,以密集火力封锁小桥,9纵突击队多次攻击都未成功,伤亡十分惨重。对碾庄圩的攻击未能取得突破。
当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乘飞机飞临碾庄圩上空,用电台与黄百韬通话,为其鼓励打气,告之外线邱、李兵团遭到顽强阻击,难以前进,要他在必要时率部突围,与邱、李会合。但黄百韬一直认为自己既不是黄埔系,又不是江浙人,蒋介石给他的总统府通行证编号为17号,比有些嫡系将领还要前面,这说明蒋对他的信任之重,所以在历次作战中都是竭尽全力,攻守得当。此次陷入重围,已抱必死之心,决心凭借战斗力较强的25军和64军,死守到底。
11月18日,解放军投入了坦克大队的六辆坦克,经过激战,先后攻占前、后黄滩,战斗异常残烈,44军150师师长赵壁光见阵地上火势熊熊,烟尘弥漫,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加上部下也不愿再战,便率150师残部约2500人向解放军投诚。在攻击44军军部时,国民党军凭借集团碉堡工事拼死顽抗,解放军组织了四次爆破均未成功,后由一辆日式轻型坦克运载着爆破手直接炸毁中心碉堡,才突破了敌之防御,步兵乘势猛攻,战至中午,44军、100军被全歼,44军军长王泽浚被俘。在攻击100军时,当华野官兵带着东北毛帽时,100军官兵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以为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至此100军军长周志道重伤被部下抬出战场遇到了邱李两兵团,副军长杨诗云被俘。 在外围村落大都被华野攻占后,粟裕决定于19日晚以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同时向黄百韬兵团部所在的碾庄发起总攻(6纵由于临时安排南下支援中野作战,退出战斗,总攻实际是由4、8、9纵实施的)。当时碾庄圩内有第7兵团部直属部队、警卫营、工兵营、25军和64军各1个团,总兵力近万人。
20时,总攻开始,华野集中所有重炮实施火力准备,随后各纵队发起攻击。22时,8纵一部首先进占碾庄东南角的一所小学校,继以3个团由东南角攻击内圩。此前,9纵司令聂凤智亲临最前沿观察地形,认真总结前几次进攻的经验教训,决定将交通沟挖到水壕边,战斗打响后迅速从战壕中冲出,在相应火力的掩护下涉水过壕,强行突破。按照这一方案,22时,9纵再次发动攻击,一举冲过水壕,突破了第一道围墙。但国民党军凭借两道围墙之间开阔地上的工事,以密集火力封锁开阔地,并组织反冲击,双方拼杀极其激烈,经过4小时激战,9纵突击部队于20日凌晨终于突破第二道围墙,率先冲入碾庄圩里。位于碾庄东南方向的8纵也于拂晓时分相继涉水突破两道水壕,进入村内。黄百韬率残部撤到碾庄东面的大院上(第64军军部所在地),继续组织抵抗。清晨5时30分,华野攻占碾庄圩。 南京军事会议上作出的解救黄百韬兵团的计划,徐州方面根本没有执行。杜聿明就此询问刘峙,刘峙说:“情报显示,徐州附近到处都是共军主力,如果派部队去碾庄圩,徐州受到攻击怎么办?”——任何战场上的任何部队,兵力总是有主次之分,怎么会到处都是主力?杜聿明提出了两个方案:一、命令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至少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向西先与刘邓部决战,然后回师向东击溃陈粟部,以解黄百韬之围。这个方案能够实施的关键,是黄百韬能否坚持七至十天。二、以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守备徐州,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全力解黄百韬之围,同时命令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疾驰徐州。这个方案可以稳定黄百韬的军心,缺点是黄维兵团很可能被刘邓部所牵制,那么攻击陈粟部的兵力也许会略显不足。
刘峙坚决反对第一个方案,因为黄百韬根本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而如果向西打刘邓不成,向东救黄百韬也不成,那样就会酿成大祸。关于第二个方案,徐州总司令部的人都认为,这一思路符合蒋介石的命令。但是,最后黄百韬坚守了整整12天,出乎所有人意料。
刘峙犹豫再三之后,决定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联合向徐州以东攻击前进,逐步靠拢碾庄圩,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行动开始的时间是:十一月十三日。徐州“剿总”决定解救黄百韬,以两个兵团的规模向东实施突击,对于华东野战军来讲,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此刻碾庄圩的围歼战正处在艰难阶段,而国民党军从徐州增援黄百韬仅有五十公里的距离。 时近傍晚,杜聿明得到报告,各部队进展少者三四公里,多者六七公里。杜聿明且喜且忧:喜的是,从攻击位置到碾庄圩不到40公里,按目前这个速度,一周之内也足以打到碾庄圩了;忧的是,解放军出乎意料的顽强。每一个村落据点,国军都要付出重大伤亡,经过反复争夺。而且,正面阻击阵地上,解放军正在加紧设置有弹性的阵地,组织短促而密集的交叉、侧防火力,适时进行不同规模的反击。在阵地编成上,纵队和师都分成前后两线,团、营也构成了有重点、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品字形、倒品字形、梅花形支撑点如雨后春笋似的到处出现,它们连接交通壕,每有时机便可组织增援和强有力的反冲锋。战至11月16日黄昏,除第二兵团侯庄得手外,国民党军全线进展缓慢。经过三四天的较量,解放军仿佛有源源不断的增援力量补充着,几天前令杜聿明喜忧参半的前景,现在一下子变得暗淡了。杜聿明如坐针毡,他一横心,没跟刘峙打招呼,就给邱清泉下了一道命令:即以有力之一部,不顾一切牺牲,钻隙迂回,向大许家突进,限在一日之内确实占领大许家,以解黄百韬之围,违则军法从事。邱清泉接此命令,心里“咯登”一下:“钻隙迂回”战术是万万使不得的,一旦首尾被解放军卡住,必定凶多吉少,还是沿阵地侧翼迂回较妥。他在地图上搜寻着可以突击的目标,潘塘镇这个地名一下子跳入了他的眼帘。邱清泉一边用手指按着地图,一边拿起话筒给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下达命令:“马上集合队伍,轻装出发,经潘塘镇、张集、房村,沿双沟公路南线至大许家,给共军侧背猛戳一刀,切断其正面阻击部队的退路。行动要迅速、果敢,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明天正午前赶到大许家!”
无巧不成书。11月16日,在火神庙华野司令部里,粟裕双手的手指也扑在潘塘镇、大许家这两个地名上。蒋介石为解黄百韬之围,又投入了3个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已经到了阜阳,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已经过了固镇。蒋介石还从未在一个地区投入过7个兵团,而且第二、第十二兵团还是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为了保证能在一周之内彻底、干净地吃掉黄百韬之后,再歼灭邱清泉或李弥兵团,粟裕认为,必须对兵力、战线作些调整。在组织正面阻击兵团的同时,粟裕将由4个纵队(后增至7个纵队)组成的侧击兵团,布置于徐州东南。此时,他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有意且有计划地将阻击邱、李兵团的部队从大许家、潘塘镇这一线的阵地向后撤,以诱使邱、李两敌大胆东进。待将近全歼黄兵团时,再让侧击兵团伺机截断其退路,让邱、李兵团有家难归。这就是粟裕惯用的“围点打援”的战术。配合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向潘塘镇、大许家一线突进的第七十军第九十六师遭到解放军排山倒海般地反击,双方炮火把潘塘镇至二陈集、张集间的田野炸成焦土。两军打得难分难解,最后完全是近距离的白刃战、肉搏战。不多久,第九十六师师长邓军林突然发现解放军正面阻击部队正陆续从大许家一线开始后撤。他一面急令他的师绕过第七十四军阵地追击“溃退”的共军,一面向邱清泉报捷。邱清泉得到报告,大喜过望,连连叫好:“军林呀,敌人是溃退,快派部队猛追,这是大好时机,叫装甲车大胆追击!”他拿起电话报告刘峙:潘塘至大许家一线之敌,经我兵团猛烈反击,激战一天两夜,正大获全胜,共军溃不成军,俘敌缴械无数……刘峙一听“潘塘大捷”四字,便激动得浑身发抖:“快、快向南京报告!徐东大捷!徐东大捷!”南京的顾祝同和徐州的刘峙对外大吹大擂,宣传碾庄圩大捷。说黄百韬被围岿然不动,牵制共军兵力数十万,共军运用“人海战术”也无济于事,不得不溃退,碾庄圩阵地前,共军伏尸遍野,血流成河。何应钦也拍案高叫:“黄百韬果真是英雄,应让飞机送勋章给他!”一时间,在碾庄圩地面上飞舞着空投下来的《中央日报》、《扫荡报》,报上整版刊登着黄百韬的半身像和蒋介石的嘉奖令。 战斗一直持续到十五日凌晨,邱清泉和李弥两兵团依旧进展缓慢。这时候,增援作战已经进行到第三天,增援部队只前进了不到十公里,如果按照徐州至碾庄圩的直线距离计算,邱清泉和李弥只推进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这一结果令南京国防部、徐州“剿总”和参战将领们大为意外。
顾祝同和郭汝槐受蒋介石指派到达徐州。顾祝同见面就问:“共军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个兵团还打不动?”
杜聿明辩解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画一个箭头就可以达到目的地的。况且敌人已先我占领阵地,兵力在陆续增加,战斗非常顽强,每一村落据点,都得经过反复争夺,才可攻占。”
此时的淮海战场云谲波诡。
杜聿明私下对顾祝同说,徐州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决不能告诉郭汝瑰,因为郭汝瑰与***方面有联系——“我指挥作战的方案,事先决不能让郭知道。如果郭知道的方案,我就不照原方案执行。”历史证明,杜聿明的警觉是对的。
郭汝瑰乘飞机在碾圩庄上空盘旋了一圈,他要验证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的报告:“轰炸很有效果,共军伤亡很大,黄百韬已无危险。”周至柔的这一报告,加之***军队在徐州东面的顽强阻击,已引发南京国防部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共军的主力转移到徐州方向,对黄百韬可能仅监视而已。”在碾庄圩上空,郭汝瑰与黄百韬通了无线电话,这才知道第七兵团一直受到猛烈攻击。
蒋介石亲自致电邱清泉:“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然后,蒋介石限令邱清泉一天之内到达大许家、八义集,与黄百韬会师。邱清泉一下心情烦乱起来,此时,“风传南京比徐州更加惊慌混乱,各部院准备向西南迁移”。邱清泉愤愤不平地对他的参谋长李汉萍说:“我们在前方拼命,南京路隔千把里,倒自相惊扰起来,准备逃跑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仗还有什么可打?老头子为什么自己又不来呢?如果他自己坐镇徐州,谁又敢不替他卖命?当然现在徐州是危险的,那也可以坐在飞机场指挥嘛!”
深陷碾庄圩的黄百韬在与郭汝瑰通话后,用电话告诫各军军长“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事,准备独立作战,以尽军人天职”。然后他感叹道:在国民党军中,“谁肯不顾自己的损失而急别人之难?谁肯自冒牺牲而解救别人之危”?
第七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李世杰说,那一天黄百韬想到了孟良崮上的张灵甫。
最后邱清泉,李弥兵团在距离碾庄圩很近的地方,由于遇到了突围而来的陈士章,周志道等,最后以为第七兵团被全歼,而停止了前进。
国民党原陆军上将许历农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
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
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
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
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
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
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
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
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
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
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
黄炎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贾宣宗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
周开成少将 国民党第8军军长
李荩萱少将 国民党第9军军长
萧超伍少将 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
顾隆筠少将 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
杨绪钊少将 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
王青云少将 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秋宗鼎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
范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
王治熙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饶启尧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李学正少将 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
陈植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
杨朝纶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
罗先之少将 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
柴玉峰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
李汉萍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
文文修少将 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
袁剑飞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黄铁民少将 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
周朗少将 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
孙玉田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
刘化南少将 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
褚静亚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
于厚之少将 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
戴戎光少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
赵世铃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
孙福麟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
许鸿林少将 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
温怀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
娄福生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侯远村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崔杰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
韩步洲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高倬之少将 国民党第34军军长
朱泰安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
贾毓之少将 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
郭政毅少将 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
樊明渊少将 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
仵德厚少将 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
李树荣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郭弘仁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
张忠少将 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
祁国朝少将 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
阎俊贤少将 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
王永寿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
韩文彬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
罗贤达少将 国民党第66军军长
李西开少将 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
郭奉先少将 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
李子亮少将 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
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
李介立少将 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
李慎言少将 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
吴中坚少将 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
徐继泰少将 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
曾纪瑞少将 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
向建白少将 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
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
何同堂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
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
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
谷允怀少将 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
马英少将 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
徐建中少将 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
黄镇中少将 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
张星伯少将 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
屈芷馨少将 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
凌云上少将 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
邓达之少将 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
张瑞生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
刘月鉴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
李祖霖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
张绍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军长
谢淑周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
李益智少将 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
李成忠少将 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
黄梁少将 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
黄鼎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
冯新齐少将 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
潘汉达少将 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
李致中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
王光伦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
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
艾绍衍少将 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
杨文斋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
余跃龙少将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
李映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
吴涛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倪寿昌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
陶珩江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
郭文灿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
伍国光少将 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
李本一少将 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
敖明权少将 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
卫光华少将 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
黄希河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
周彬少将 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
何汉西少将 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
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
任树芬少将 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
冯龙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军长
颜仁毅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
沈开樾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
尹剑铭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
郭永镳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
邓宏义少将 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
方原少将 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
樊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
刘昆阳少将 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
李宏达少将 国民党第62军军长
伍重严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
李德生少将 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
王学臣少将 国民党第234师师长
孙铁英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
杨也可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叶植楠少将 国民党第26军副军长
刘忍波少将 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
刘庸之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沈策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周士冕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朱光祖少将 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
刘孟廉少将 国民党第27军军长
彭诚少将 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
夏炯少将 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
周静吾少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杨创奇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军长
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
鲍志鸿少将 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
杨团一少将 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
罗祖良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
孟恒昌少将 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
傅立贤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
唐连少将 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
黄志坚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
李贯一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
陶子贞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
徐以智少将 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
熊笑三少将 国民党第5军军长
张世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关于“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水彤”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当黄百韬兵团...
文章不错《碾庄战役的血战碾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