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
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有“武术之乡”之誉。[8]
沧州武术拳种流派众多,特色鲜明,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有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占中国拳种的40%。沧州武术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气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讲究实战,具有钢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8]
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1918年(民国七年),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8]
1949年,中国***和人民政府,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纳入民族体育项目。自1953 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表演。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率领之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沧州各级武术比赛及省和全国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8]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沧州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于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武术再次振兴。地、市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同时,地、市、县每年举办武术比赛。沧州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和国家级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省和国家武术组织或高等院校。沧州武林人士,还有的担任省和国家武术组织领导职务,有的为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在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沧州“武术之乡”名声再振,1985年,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8]
在中国国内,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百年来,沧州武林精英荟萃,豪侠云集,名人辈出,为抵抗列强侵凌,驱寇保国,传德授艺,沧州城乡“拳涛滚滚,武健泱泱”,更有名师高手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华章,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首创精武会,沧籍国民党陆军上将张之江力倡强种救国,出任中央国术馆长,沧籍拳师任教者达52人,千斤王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武林志士佟忠义嫉恶如仇辞官为民,还有丁发祥、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师豪杰,既为沧州武林赢得威名,又为御侮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骄傲。近年来,一代中青年武师活跃国内外武坛,王志海、郭贵增、刘连峻、苗晓兰、石同鼎、常玉刚等接连在国内外顶级赛场摘金夺银,时中秀、齐保卫等武术教育家德艺双馨,王晓楠、井芳、崔文娟、李蒙蒙等后起之秀不断书写沧州武术新的光荣。
河北沧州武术节在1989年10月中旬创办首届,以后每年金秋季节举办一届,至2003年已举办了七届。沧州武术节是全国举办武术节最早,而且经验最丰富,比赛表演项目最多的一个群众性武术节日,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简介
沧州武林,根深叶茂;沧州武杰,名扬八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沧州“武术之乡”之誉,宏扬中外。
习武史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今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莫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但不快之事,逐渐融洽。民族之间的不快,促武术发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艺,更推动武术之发展。
唐建科举制,延续多代。至明中期,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明清武科,对 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民国七年(1918),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民国十七年(1928),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海,强种救国,沧州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八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 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放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霍殿阁被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同时,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和人民政府,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纳入民族体育项目,沧州武术得到复兴。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表演,受很高评价。1956年,毛泽东主席接见。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率领之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沧州各级武术比赛及省和全国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对沧州武术之再兴,均具巨大推动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沧州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于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武术再次振兴。地、市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发展。同时,地、市、县每年举办武术比赛,鼓励先进,扩大传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获得丰收。从而,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国家规定套路得以广泛传播。沧州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和国家级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省和国家武术组织或高等院校。沧州武林人士,还有的担任省和国家武术组织领导职务,有的为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在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沧州“武术之乡”名声再振,1985年,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
武术类别
沧州武术,一向被称为“开放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亦愈来愈受国际重视。在国内,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沧州武术,流传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断改进或创新,故虽一门类,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动作招式数量不一,演练速度亦不尽相同。但同一门者,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发配沧州的故事.沧州因施耐庵先生的一部《水浒》而名扬天下,但沧州也因一部《水浒》而被天下人误读了几百年。
外地朋友们知我是沧州人,总是说:沧州啊,知道,林冲发配的地方。要么就问:你们沧州是不是特别荒凉?要不林冲怎么会往那儿发配呢。
一座城市被误读,它的历史命运往往会因之而扭曲乃至改变。其实沧州的名气,万万不应是因为那位子虚乌有的林教头,它实在是京畿人文渊薮,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
. 地理位置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千米。
历史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别称:中国牡丹城、曹州。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
地区特产
曹州耿饼、沙土瓜子、柳编、牡丹、金堤大金蝉
习武规模
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 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 、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 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 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还有 曾获得过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 第一名的薛飞。 说明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35.5公里,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万亩,辖6乡6镇1个工业区3个办事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市总人口65万。
成绩
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登封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武术第一市候选世界纪录,创下新的世界之最。
习武规模
中岳嵩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雄起险要,森林景观异彩斑斓,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嵩山是文物之乡,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别13处地市级8处,县市级123处,文物珍品6700余件。有禅宗祖庭少林寺,五岳中规模最大道教胜地中岳庙,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有世界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有中国最古老的石阙汉代三阙。嵩山是武术之乡,少林武术集南北派别之大成,融内外拳家之精华,历经千锤百炼,功法繁多,博大精深。嵩山地区有大小武馆50余所,在校习武学员达到2万余人,已连续举办七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嵩山地质构造世界独有,太古、之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地质时期演变遗址共存,谓之“五世同堂”,被地质界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发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威震四海,在国内外武坛独树一帜。少林景区荣获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说明
黑山县是辽宁省锦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东北端。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6个镇,4个乡,1个国营农场,1个工业区,全县面积24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4万人。主要的风景区有蛇盘山旅游区、龙湾水库旅游区、莲花湖影视基地等。黑山县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畜牧业大县、东北设施农业生产大县、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第一县等殊荣。[1] 。
成绩
黑山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闻名中外的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之关键战役——黑山阻击战的所在地,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连续多年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是省内唯一的代表队。近年来,黑山县在第八届全国武术大赛获第五名,第十届全国武术大赛男子拳术获一等奖,第十届全国武术大赛南拳获一等奖。
习武渊源
一代道教大师、武当宗师张三丰,是辽东懿州梁鱼务人,即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姜屯镇土城子村,是中国全真派道教创始人张三丰的出生地,张三丰祠就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莲花湖畔。1983年4月11日,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树基在《锦州日报》刊登了《张三丰其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张三丰先生自称“某乃懿州粮渔务人氏”。据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考证: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姜屯镇土城子村附近),所以张三丰先生故里为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真土城子村。 其后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专家们在黑山召开了研讨会,进一步确认了张三丰于蒙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生于粮渔务这一史实。 黑山县为了纪念武当祖师张三丰,先后修建了张三丰祠和武林公园。 温县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温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区之一,县内存有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十多处。温县陈家沟更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
深厚底蕴
温县陈家沟与伏羲画卦台隔河相望,这里是太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太极文化积淀。17世纪中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新拳法——太极拳。19世纪后,产生杨式、和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20世纪60年代,陈家沟传人建立了50多所太极拳学校和家庭武馆,使太极拳得以更为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太极拳已经推广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独特活动
数百年来,太极拳圣地陈家沟名人辈出,不但使太极拳这种独特拳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武坛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且把太极拳活动推向了全世界。 2000年5月,中国武术协会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同年7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支持中国的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2001年3月,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
为满足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温县县委、县政府在陈家沟村内原有遗址基础上,斥资兴建陈家沟景区。陈家沟景区主要由太极拳祖祠、陈氏祖林、东大沟造拳处、陈照丕纪念园、杨露禅学拳处和大皂角树习拳处等景点组成。陈家沟的绝世武功和遍布全村具有很高价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画、书法艺术,都深深吸引着海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前来寻根祭祖、参观游览。
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陈家沟尚武之风得以恢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太极拳师,他们往来于世界各大洲 ,传播太极拳文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小小的豫北平原小村,成了世界各国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2006年5月20日,太极拳被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7月,陈家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8月,陈家沟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9月,中国政府推荐太极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太极拳影响的激增,使得陈家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黄梅自古以来崇尚武术,习武风气浓厚,多次在两年一届的武术之乡比赛中获得金牌。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黄梅县为“全国武术之乡”。
武风浓厚
近几年来,黄梅武术运动空前普及,全县经考核审批的武术馆校有13所,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先后向上级体校输送武术人才400多人。全县519个村已建武术队262个,涌现出大河镇赵家畈村、濯港镇柳名家村、蔡山镇曹坝村、杉木乡文沟村等一批以练武闻名的村落;职工业余武术代表队就有80多个;有近20万人经常参加以武术为主的体育健身运动,基本形成了学校、农村、机关、企业、社区近十万市民争习武的可喜局面。
有较好的群众武术基础,该县武术活动高潮迭起,每年都要在节庆期间举行较大规模武术比赛活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黄梅县为“全国武术之乡”。
武术健身运动的普及促进了该县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来,该县先后向省队输送运动员18人,其中太极拳运动员周菁、跆传道运动员周佳、散打运动员潘天顺等人屡次在国内、洲际大赛中斩金夺银。由此,该县荣获“省十运会竞技体育贡献奖”、“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岳家拳
黄梅是岳家拳的发源地。800多年前,南宋名将岳飞,曾率领岳家军驰骋在黄梅战场。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后来隐居黄梅,繁衍生息,死后归葬于黄梅县苦竹乡养马岭“老树坡”上。他们在黄梅期间演练的岳家拳广泛流传于黄梅民间,扎根于群众之中,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过去看过一些拳师练岳氏连拳、岳氏散拳。而在挖掘中,看到黄梅、广济、蕲春等县的岳家拳与此不同。岳家拳短小质朴、桩沉、步稳、带气发声,技击实用。当地老拳师一致声称此拳为岳飞所传。
为了弄清岳家拳的源流,湖北省挖掘组会同黄冈地区挖掘组来到黄梅县 通过查阅史书、翻看县志,走访当地群众和岳飞后裔。经查明:岳飞在抗金中,于鄂东一带活动频繁,时间较长。南宋赵构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二十八岁,任江淮招讨使时,长子岳云随父从征,两败李成,张用于黄梅。后走洪洲(今南昌)留岳云于黄梅。岳飞蒙难,四子岳震五子岳霆来黄梅,兄弟二人隐居大河之滨,后迁杨梅岭山区聂家大湾,改姓鄂。
在岳氏宅院、花园,放马的地方,当地群众均能历历指点加以讲述,岳震岳霆的墓地仍在附近山上“老树坡”。墓碑在十年浩劫中被毁。这次掘挖中,我们深入农村,找到了岳飞后裔,并做了很多工作,看到了秘藏的《岳氏宗谱》,至今已传二十七代矣。
西安有哪些陵墓?
一,赵用贤宅
系明代吏部左侍郎赵用贤(1535-1596)故居,常熟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于2005年辟设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崇教兴福寺塔
塔下原有崇教兴福寺,故名为崇教兴福寺塔。因外观呈正方形,俗称“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1977年,以塔为中心辟建方塔公园,1999年完成塔身大规模修复。修复后的方塔,总高度为67米,砖木楼阁式。系常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聚沙塔
全称为“聚沙百福宝塔”。为南宋绍兴年间邑人钱道者所建,用以镇潮水冲激。取《论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得名。为常熟建成年代较早的塔。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后废。塔为七级,历代几经修葺。1986年起,塔院逐步扩建为“聚沙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燕园
原为清乾隆初黄梅知县方益别业“峰谷泉源”,后为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得,初名“蒋园”。园占地3525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彩衣堂
坐北面南,居第三进,属翁氏故居中主体建筑。硬山五脊顶,面阔3间,进深五架并轩前后廊共九架,用材硕壮。在梁枋檩额等处绘有彩画116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
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市拨款修缮,1991年11月与翁氏故居同辟为“翁同龢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市人民政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古代英雄事迹
黄帝陵就不说了
说说秦陵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二世(胡亥)墓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西曲江池村南面的半坡上。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高5米,直径25米。墓北竖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阴刻着“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秦庄襄王陵,庄襄王死后,据载:“葬芷阳”。又据记载:“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若认为是秦庄襄王陵,也在芷阳的辖区内。另据笔记史料《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俗谓吕不韦冢,以其尖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家索食,自言是其冢。”所以,自唐以后,一般以此笔记史料,就称今韩森寨大冢为庄襄王的陵墓。此冢原占地4公顷,今减少为2公顷,高约17.3米。如今陵周是工业区,还有西安市动物园(原来老的),有路可通陵上。
说说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处,其余九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汉陵形式均为覆斗形状,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稳重。汉陵因为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
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阳陵简介: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共81座位陪葬墓,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说说唐陵
1、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2、兴宁陵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3.唐献陵。唐献陵在三原县北20公里徐木乡永和村荆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墓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葬于此。献陵墓冢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密戚陪葬冢,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风、李神、樊兴等30多座。
4.唐昭陵。唐昭陵位于西安市西北70公里的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仲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仲山山峦起伏,气势宏伟,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唐太宗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成地下宫室。以地下寝宫为中心,四周围绕墙垣,号称“皇城”,内有献殿、祭坛等建筑。皇城之外的山南部分平原地带约20平方公里的扇形地区,为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陵园内以寝宫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地位等级,分布有167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另外在皇城祭坛附近还置有阿史那杜尔等十四君长石刻像,以及“昭陵六骏”石刻像。在陵园内各陪葬墓前还有许多碑刻与石像。是一座非常庞大的陵园。今昭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残存的碑刻、建筑材料,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资料等,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
5.唐乾陵。唐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梁山海拔1048米,是石灰岩质圆锥石山,山峰有三处:北峰最高为乾陵;南峰较低,分为两座山头,东西对峙,正面各有一土阙,当地称“奶头山”。远望乾陵梁山,恰似美女披发仰卧,头枕东北,脚蹬西南,缥缈秀逸。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内城以乾陵为中心,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建有众多建筑。今在内城及其南门(朱雀门)外甬道两侧,残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朱雀、华表,以及“述圣记碑”、“无字碑”和61尊番酋石像等大批陵墓石刻。乾陵外观宏伟,内藏丰富,修建坚固,至今未被盗掘。
6.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
7.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于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象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陵前石刻中,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长安志》、《富平县志》记载:陵区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皎等墓十五座(现存数)。
8.唐桥陵。唐睿宗李旦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李旦(公元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子。公元684年至710年在位。始封殷王。桥陵墓地现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石驼鸟、独角兽、华表各一对。桥陵内合葬、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等。碑名中有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写的,还有为后世所推崇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9.唐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一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表2个(1残),石人9对,石马5个,立像3尊,独角兽1对及飞马、驼鸟等。这些精美的大型立体石雕,经历了1100多年的风雨浸蚀,到现在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献杨皇后陪葬墓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残(大历12年,即公元777年立),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10.唐建陵。唐建陵是唐代第八个皇帝肃宗李享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宝应二年三月(公元763年),葬肃宗于此。整个陵园面积19万多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大部分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已超出了前代各陵,为唐代石刻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11.唐元陵。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五公里的檀山上。元陵现存园内石刻,仅有一个华表、两对石狮(残)、三对石马(残),体型较小。
12.唐崇陵。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二十公里蒙家沟的嵯峨山南麓。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李豫子。代宗时,李适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建元元年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0~805年)在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慈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遭李怀光之乱,逃到汉中,几乎做了亡国之君。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的西面为冶谷河,东为清河。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崇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有石人、石马、朱雀、飞马、华表,雕刻形象生动。
13.唐丰陵。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雷村金瓮山上。李诵(公元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子。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丕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继位,于同年八月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丰陵地面石刻现存华表一(破裂),石狮一及陪葬墓一座。
14.唐景陵。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15.唐光陵。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16.唐庄陵。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县北柴窑原上。
17.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上。李昂(公元809~840年),穆宗子,敬宗弟。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后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富平县志》记载,章陵有陪葬墓一座。现仅存石狮一,石人一,皆残。
18.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李恒之子。端陵现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存三个,石人五个,皆残。陪葬墓一座。
19.唐贞陵。唐宣宗李忱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三十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李忱陵园内无陪葬墓,地面现存华表一对,石飞马一对,石鸵鸟一,石马四(皆残),石人十三。
20.唐简陵。唐懿宗李崔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上。李崔于乾符元年(公元875年)入葬。陵园地面现存石马一对(残)、小狮三个、大石狮五个、石人三个(残)。
21.唐靖陵。唐僖宗李儇堆土陵,位于乾县东北10公里鸡子堆。
七战匈奴——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窴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贯河东平阳(属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 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满门忠烈——杨业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 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在辽大军压境地的情况下,杨业奉命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在与辽军激战中,由于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杨业身负重伤后仍奋力杀敌数百人,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擒。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其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北宋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颖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 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 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邢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抗清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平南。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连。因受宦官魏忠贤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灭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马排挤。诏令史督师,出镇淮、扬,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 史可法驻守扬州时,在四方无援的情况下,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4000军民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5次致书诱降,他誓死不从。城陷前几天他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城西北郊斑竹园,清豫亲王多铎再次劝降,史不理会,令将士登城分守各门,自守险要的西门。清军强攻不破,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而行。至小东门,见军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于是被执。多铎劝降,史说:“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遂从容就义。后人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为纪念。
收复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的无比愤慨。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关于“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师瑞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沧州民间武术...
文章不错《武术之乡的主要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