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从多伦路一直到衡山路,都是上海著名的几条马路,那里沉淀了百年老上海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名人故居、海上旧里,都让我们对此流连忘返~
行走路线:多伦路→山阴路→鲁迅公园→静安寺→衡山路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馆咖啡(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就冲这些夹杂了无数名人名字的简介也应当去参观一番呀。
中国 ***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陈列馆是一座漂亮的花园洋房,安静地隐藏在路边的院子里,我走去门口探头探脑之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大门也已锁上。
门口赫然写着上午开放时间到12点,下午是一点还是两点才再开放的,可是又不想等,于是厚着脸皮按了门铃。
一位大叔应声而来,虽然已经是午休时间,可仍是很和善地开了门让我进,把馆内的灯光打开,并且8块的门票又让我省成了5块的学生票呢,里面很多史料陈列,一点点仔细看过去,大叔还细心地为我一个人开了入口处的电视屏幕播放背景资料给我看,当时感动得要命,——谁知道这种一个人的展览馆我之后还遇到了好几个呢。
全部细细看完了,后面又来了一个同样是独自一人自 *** 的女孩进来参观,我跟在里间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中饭的大叔道了谢先离开。
复前行,路边见到指示牌,于是跟着拐进后面的里弄,又买了五元的学生票入场去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又是除了两位中年的女工作人员之外,我是全馆唯一的游客。
对于30年代的这个革命文学团体,我并没有什么了解,可能也就仅限于鲁迅的那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谈的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于1931年2月7日被 *** 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事件了。
看过了展览,才真的意识到原来这些作家都是在多么年轻的时候就被残忍地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尤其有一点印象的是,原来胡也频就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丈夫。
我一个人在寂静无声而清凉的小楼里上下,只有木楼梯的点点咯吱声作和,心想这一栋朴素的小楼,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或许这就是上海的历史底蕴的由来了。
左联的展览里多次提到了公馆咖啡,这是左联成立之前成员们多次聚集筹划的所在,而后来我在街尾所见的已是只剩了一块牌匾标示此处原为公馆咖啡。
至于那与鲁迅先生交好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在上海开立的内山书店,也只是如今一家工商银行门口的一个牌。
茅盾原名是沈德鸿,笔名叫做矛盾的原因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
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矛盾的创作特点: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关于“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钰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上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