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手印的禅修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手印的禅修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关于禅修,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力做正确的禅修。我们都有潜能,但潜能必须被开发,已往成就的大师的话,可以激励我们进步,这些话,有很多是他们禅修的体悟,这绝对是教法与传承重要的一部份。在刚刚所引第三世大宝法王的四句话里,伟大的上师是在讲心灵、禅修、理解及解脱——即「大手印」。他说,不论任何事物,佛都在其中,并未拿走什么,也未增添什么,想要见到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必须以完美的、真诚的眼光,来观察完美的真理。
人们总是爱问如何能一世即获证悟,理论上而言,没错,个体确实可以一辈子就成佛,甚至不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只需要片刻的时间,因为佛性本自具足。但就实际的角度而言,一辈子是不够的。若是弟子能达到以最高精进修持的百分之五十来努力,那么他也需两辈子的时间才能证悟。若这个弟子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也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但这种情况通常很罕见。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百分之负一精进的那一类,所以我们必须花上百万辈子的时间,才可能证悟。一个人证悟所需的时间,要依个人的努力多寡、投注于修行的程度而定。证悟本身,连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就像站在高山的山顶上俯视全景,只在一瞬间,就一目了然。当然,这可能要花上几年的准备,再加上几天或数周的时间,汗流浃背地登到山顶,在那里你才可以俯瞰一切。
《大手印祈愿文》接下来的四句与「大手印」(与重要的禅修基础有关,谈「止」的禅修,以发展出平静及明觉。将心灵比喻为大海,思想比喻为海浪,是种隐喻。这四句描述安静、平和的心灵状态及其所带来的益处。
粗与细的念头,就像海浪在于静的状态。
心灵如不动的海,全然的平息,
不受到任何迷惑与昏沉的染污。
愿海的平静能保持安静、不动摇。
此介绍所有禅修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心灵是平静的,一切就简单了;如果心灵不平静,简单的事也变得复杂。若事情变得复杂且迷惑时,很自然地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厘清迷惑,排除困难,然后才能继续向前进。若无困惑,事情变得很清楚,那么你做的每个努力,都直接利益、促进你的成长,你不在迷惘上浪费时间,也不浪费精力,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灵达到平静的阶段之后,有四句话描写往下的另一个阶段。心灵的平静使人轻松、愉快,而下一阶段则将此仅是平静但不够清明的心,带入清明、犀利的状态。这四句描写洞察、清明的「观」的重要,这要比只是宁静又进一层。
凝视一个物体,物体不存在。
物体以心而见。
当凝视心灵时,心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质是空性。
当同时凝视物与心,二元的焦点自己解脱。
愿我们能了解明光,心的自性。
当你凝视无法被凝视的心时,你看见了看不到的非常清楚的意义。到了那个时候,一切有关「这个是」、「这个不是」的怀疑,便完全停止,你不再有怀疑。愿大家都能了解这无误的本质。
当你已修成了「止」,你的心是保持平静的,然后你就可以观察纯净、平和的心。当你检查你的心时,你对于「这个是」与「这个不是」将不再有怀疑。此时,不是你所看的东西有什么改变,变成另一种东西,而是你看到了自己,自己的本质。以上是第三世噶玛巴对于「观」的描述。
接下来还有四句,是关于「慈悲」的,介绍真诚、神圣慈悲心的定义,慈悲心有很多个层次。如大家所知的,由普通的照顾关怀,到伟大的慈悲心,第三世大宝法王这样写道:
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
但因为他们认不得它,
他们循环于轮回痛苦之中。
愿早升起对众生纯正、无限的慈悲心。
当你看到某人在痛苦,而升起慈悲心,这是普通的慈悲心,此点很重要,但普通的慈悲心不同于神圣、深层的慈悲心。因为普通慈悲心有可能发自于个人的我执。你可能看到某人处于痛苦中,而你并未处于痛苦中,这时你对那个人升起怜悯,这样不是不好,但称不上完整的慈悲心。完整的慈悲心是当你知道众生的本质不是无明与痛苦,众生的本质是佛,但众生不认识自己的本质,所以才会制造痛苦。经受了痛苦,于是,你升起了慈悲心。这时的慈悲心才是完整的,你是基于纯正的理解、尊敬、慈悲,而不是对痛苦者施舍般的同情。 听闻
学习「大手印」修法的第一阶段是听闻。提问题、学习及理解。每个问题都有解答,问题本身就是必有答案的证据,否则就不会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听闻及思维之后提问题,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听闻、提问、理解,这是第一步的修法。
实修
第二阶段的「大手印」修法又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译注:思维、笃定、实修)。当有了智性的理解之后,就必须开始去思维它(或译为:沉思、冥想)。智性的理解可以是犀利的,令人感到满意的,但也可能是肤浅的。虽然人们总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所有重要的、该知道的东西,但大多时候,智性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如果大部份智性的理解都不止于表面的理解,今日的世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当今的问题源于短视,及没有设想到后果。思维可以深化我们的理解,未探索到的领域可以被观察到,所有的分歧可以被察觉,如此的理解才能完整,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透过思维使理解深化后,笃定就会产生,深切的确定你的了解,也很了解自己知道的是什么,没有怀疑,这就是思维的结果。在笃定感产生后,这些理解就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不管一个人知道多少,理解多少,除非能够运用,否则这些理解对于进步没有一点作用。然后是在现实中实修。所以,整个的学习过程是听闻、思维、深化、巩固,与付诸实行。若想做到这些,知识与理解具有很高的价值及很大的意义。
以上是基本教授,从此之后,「大手印」的修持,就愈来愈专精,因为各有各的禅修方法。[大手印 的禅修练习有三项原则:根、道、果。 对于根、道、果的了解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基本上,根是指提供成长的基础的因与缘。若我们想种一棵橘子树,我们必须要有新鲜健康的种子。我们种下种子,照顾树的成长,若一切顺利,几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吃到甜美的橘子。想要成长、求证悟的众生,也同样地要有一个健康的因与缘,让它们去发展,才能最终结成果实。这是「大手印」对于根的最基本的解释。
“如果你看到某人现在不是个好人,而你希望这个人能变得好一点,你会想教他禅修、念诵祈祷文等等,或至少你会解释给他听,尝试让他了解,他应怎么做才能进步”。在你做这些事之前,你必须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进步的可能,这就是根,否则你的努力都将白费,就像想从水里搅拌出酥油来一样徒劳无功。一个邪恶的众生,也必须有因与缘,才能成为一个好人。佛法文献中有个例子,央掘摩罗(Angulimala,意译为指蔓)是个强盗及凶手,他获此名,是由于他把人的手指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但他后来抛弃一切恶行,成为佛陀的弟子,最后成为伟大的圣者。我们都知道许多的范例,人们有许多机会去成长,但他们总是没有这么去做,他们甚至没有好因与好缘,去善用这些机会。
从密迹的特殊观点及佛法的普遍观点来看,任何人、任何事,在究竟上都是完美的。这就是为什么最坏的人也能变成完美的人,如果此人能够净化染污及累积美德,那么这就是环境中的种子,为内在的完美本质提供了成长的环境,这就是根。它又将我们带回到起点,即众生皆有佛性。所有现象都是空,空性是所有现象的本质,每个众生的本质是佛性、是空性、是「法身」。大家应该还记得,依据佛陀的教导,在究竟上没有负面、软弱或染污这些东西,这些全是相对的名相,它们在究竟上被证悟为空。
佛教徒总是祈愿,愿一切众生解脱轮回苦海,而获证悟。因为有根,所以这样的祈愿,不是像在作梦,而是可实现的愿望。若根不存在,那么祈愿就是浪费时间,虽然想法很好,但完全不切实际。因为有根,有诸佛菩萨的事业,有佛教徒的事业,祈愿他人得解脱,才可能变成现实。要运送一大批货物,而且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只有马,或只有车,或只有车夫,是办不成事的。必须要三者都具备,一起工作,才能将货物运达目的地。同样的道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只有禅修也不足,或只有实践也不行,三者必须一起修,才会有所成就。 修行之道,须达证悟。不管是以十辈子的时间,或是百万世的时间,从实修开始到最后证悟佛果。不论我们是平凡众生或是菩萨,也不论我们成就的次第,在完全证悟之前,每一刻都是修道。虽然,不同层次的了悟,可以被形容为不同层次的果实,但依「大手印」的定义,根、道、果的果,是指最后的成果 --- 成佛。中间层次的了悟、成长、果实,都只被视为是道。
道是回答如何克服障碍的答案,道是活的不是死的,道不仅仅是历史,道是一种经验、一种修持,及一种指示——我们的道是活的。我们当然感谢道。不过此道亦非唯一的道路,若我们以为此道是唯一的道,则我们对于道的理解,就还不够深入。把每件事做得完美,把每件事做对,这就是道。
一个「大手印」的修持者,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我们绝不放弃。若我们的道是遵循「大手印」的修法,则我们是被告知,如何处理贪、嗔、慢、妒——任何负面的情境。透过[大手印」,我们学习如何禅修,这是我们对治自己负面的想法、情绪,是生活环境的起始点。我们多少了解什么是佛性,了解我们是谁。当然,看自己照片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认得出自己。但在西藏人这张面孔,这个具历史性的名字之后的我又是谁?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应只是姓名、面孔及情境。认识我们外貌之余,鲜活、纯净、了悟的自性,就是道。
果,我们很容易就看得见,道的结果、目标、目的就是果。当我们认识自己是谁,就是果的开始。只是有能力认识自性还不够,了悟此一认识,才是证悟,才是果。
(大手印」的伟大上师,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The 3rd Karmapa, Rangjung Dorje)在一部著作里,描述根、道、果。在他殊胜的祈愿文里,他综合了修持「大手印」的意义。
不需拿走任何东西,且不需增加任何东西。
当你以殊胜的眼光来看待殊胜的意义时,
你会很殊胜地见到殊胜的意义。
然后你解脱了。
道是无限的,它是依我们各人的相对染污、短处、习性、障碍的多寡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道是药方,经由道,我们与自己相处也与别人相处。所以,道的定义是依据个体应如何实现而定的,我们无法说道一定要如何走。道是个人化的,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讨论的是佛陀教义,提供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能认同我们的道。佛陀亲口所宣说的,理清个体许多的问题,这是个有系统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佛与佛的教义,以及了解如何去实践。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要依之实行,求进步,用很多方法去实行:听闻、提问、思维、禅修、念诵祈愿文、行善事等等。 表面成果
表面上的修行成果,是你做的每种修持都得到结果。修行的成果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这种表面上看得见的成果,第二阶段的成果就是证悟。修行者若能步步达成第一阶段的成果,则第二阶段的证悟便会发生。第一种成果在藏文叫「难」(nyam),第二阶段的成果叫「透巴」(tokpa)。
「难」的阶段先发生,它有很大的威力,「难」是在证悟前很特殊的征兆及体验。许多修行者,他们没有具格上师的指导,或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会在「难」的阶段产生很大的障碍。「难」不是成就,它只是个征兆,一种经验。「难」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只是表示你的实修有用,如此而已,若修行者认为这表示成就,他将停在那里不再进步。如果一个人执著于「难」,那么可能会导致很大的伤害,因为此人这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悟,已等同于诸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然而,此人若非真正已经证悟,那么就大错而特错了。所以,当第一阶段的成果「难」被经验到的时候,修行者最好能忽略它,也不必为它感到兴奋,不要变成执著于「难」,大师们这样比喻,「难」就像是雾,它自来自去,所以,你不用去执著于它。
透巴成果
「透巴」是真正的了悟,也就是证悟,它最后到来,是最终的成果。在迈向成就完全证悟的道上,有时经验到初步的「难」及「透巴」。个体依个人之修持,应是先经验到「难」才会成就「透巴」。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徒必须要有具格的上师,及无间的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唯一的途径,你能确定自己经验到「难」及「透巴」,以及许多其他的经验是什么。
笔者在一首诗中谈到了大手印的三种境界:
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
扫除物与悟,四海波无生。
扫干净了房间里的灰尘,你才看得清房间的本来面貌。同样,当智慧的风把妄念的云霭吹散之后,散发着润泽光芒的明月——本性、真心才会显露出美丽的身影。
你要让真心的光辉慢慢地充满你的整个生命,充满整个法界,把生、老、病、死等各种云翳扫掉。这时,四海之波就没有了,你的心像无波无纹的大海,也像无云的晴空,再也不会被妄念所左右。
这时候,你才算是见到实相了。
“大风吹白月”象征智慧之风吹去所有烦恼的乌云,露出了一轮明月,它便是空性。无论参禅、修定、持咒、观想,其真正的目的,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进入见道。
见性后,要让那明月的“清光”充满你生命的虚空。这便是保任,要将诸相都融入空性,打成一片。
接下来,要“扫除物与悟”。虽然你证得了空性,但你对证悟的执著又成了捆绑你的另一道绳索,这便是法执。你必须要扫除它,既不执著外物,也不执著你的“悟”,做到了无牵挂。
至此,才算进入真正的无修瑜伽,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终得究竟之果。此时,生老病死的“四海”就再也翻不起烦恼的波浪了。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yment.c?a?7&S?|N2+?_?Gz?>?%?'?$?z/?D?T0\fj?~?u?7p%O旜fa?Vql%?}?LF;#?O?u(*{_?>?{?n?s?0?Q*4yX9?[)?F?ML&?Br5?I.-?iF?v?jNo?Mm!e?j?O,Av%B
关于“大手印的禅修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婉仪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手印的禅修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手印的禅修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关于禅修,第一件事...
文章不错《大手印的禅修解释》内容很有帮助